【其一就是用弃妇或思妇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依旧可以追述到屈原的《离骚》。】

【之前我们提到过的他《杂诗·南国有佳人》就是此类,此外还有一首同样优秀的代表作《七哀诗》。】

说到此处,巨幕中又出现了一个画面。

众人渐渐意识到女子所展现的许多场景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像百戏那般是有人在扮演。

但依旧没有人能明白女子如何能够让那些扮演者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此时的巨幕中,明月高悬,月光洒在湖面荡起漾漾水波,一个女子坐在高高的阁楼之上,静静地欣赏着月色。

可如此美景却不能让她开心,她轻轻叹息一声,仿佛带着无尽的忧愁。

画面一转,来到十年前。

女子彼时还年轻,初为人妇,脸上还带着一丝稚气,她默默送走了自己的夫君,而后形单影只地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场景又回到那孤寂的高楼。

女子想象自己的夫君已经功成名就,自己与他之间的距离仿佛更远了,他的身边也已经不是自己。

画面在跳转间,旁边写着诗句和一些必要的注语,一下就让众人理解了诗句中的意思。

“此子实在过分!”不少人都为这负心汉而生气!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许多以思妇、弃妇为主人公的作品,它主要是为了反映现实。】

【在三国时期,天下动乱战争不断,像这样等待夫君的思妇比比皆是,于是这也成为了当时许多文人的写作素材,其中曹丕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曹丕的作品中写得最好的也是此类。】

【但是曹丕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跟曹植就有所不同。】

【曹植以弃妇自比,表达自己被兄长防备排挤的愁怨,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愁”、“悲”、“叹”、“哀”这些字眼感受到曹植当时的心情,】

【明明我们以前那么要好的啊,一起读书练武,怎么现在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你是我的兄长,你都不信我用我,我又该去找谁呢?】

曹丕一怔,下意识看向曹植,谁知正好与对方的视线碰上。

遥想儿时,他们的关系确实比之现在亲切不少。

可随着年纪渐长,各自有了各自想要的东西,亲情就被慢慢地舍去。

如今竟还有些相看两厌的感觉了。

曹丕心中也开始怀疑自己。

难道自己的坚持是错的吗?

若自己优柔寡断,那最后还能坐上那个位置吗?

【还有一类就是他的述志诗,表达他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志向,《杂诗·仆夫早严驾》中就很明白地写了他想征战东吴,不想当个闲散王,然而不管是他的兄长还是他的侄子都因防备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权利。】

【最后他只能是将这些情感用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