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对食 若然晴空 974 字 1个月前

赈灾之事不顺的同时,西北军节节败退,被呼延残部生生打出了嘉峪关,本朝建立以来,从没有这么狼狈过,江承气得发疯,要不是临阵换将不妥,他恨不能把周疆从西北拎出来活生生凌迟掉。

直到满朝武将的名录翻了个遍,江承才明白当年父皇说姬家一时半会儿动不得是什么意思,不是从他们手里拿兵权难,而是从他们手里拿出了兵权之后,没人接得过去。

姬家从高祖朝始就一直驻守西北,当年整条河西走廊也是姬家先祖拿下的,没人比他们更会因地制宜,换一个主帅容易,换一个会打仗的主帅难。

可越是这样,江承就越不放心把兵权交出去,交给姬镇,他至少还放心,交给姬威,今天破了呼延,明天也许就能调头打回京城,他宁愿把这个疯子关死在京城,也不会交给他一兵一卒。

姬威不能用,周疆打得又实在难看,满朝武将里竟然还挑不出一个能带兵打仗的,江承差点没把房梁给掀了,这个节骨眼上,赈灾事宜又被摆上了台面。

长青微微低着头,他呈上去的是钦差送回来的奏折,里头都是贪墨赈灾款项的官员名单,多的贪了几十万两,少的也有上千两,不知道是不是他提出重启高祖法案的原因,如今满朝都在传他东厂厂督借帝王之势作威作福,为了五十两银子就要杀人。

江承憋着一股火气把奏折看完,他本来就在气头上,看了官员贪污数目更气了,一把把奏折扔到桌上,“重启高祖法案是你提出的不假,但也经过孙首辅同意,由朕亲自拍板,谁不服的让他们来找朕,这些人,全都杀!”

“主子……”长青没想到江承竟然会这样维护自己,说话的语气都带了一丝沙哑,“奴才,多谢主子。”

江承气得厉害,压根没注意官员名册里有阁臣李平西的儿子,驸马之父宋顺,还有个后宫妃嫔的弟弟,他摆摆手,只是道:“这一回黄河洪涝百年不遇,全权交给内阁是信任他们,高祖法案在情在理,你做得不错,再遇到这种事情,只管来找朕。”

长青收起江承批复下来的奏折,忽然想起了什么,低声道:“主子,这里头有几个人身家背景不凡,奴才想着是不是酌情减刑,至少留住性命……”

“笑话!”江承冷笑一声,连眼神都锐利了起来,“什么身家背景大到朕都杀不得?哪怕是皇室血脉,也算杀鸡儆猴。”

长青不再说话了,低下头,江承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语气微微放软了一些,说道:“你安心做事就是,朕总是相信你的。”

从承乾殿出来,长青深吸了一口气,主子的信任让他猝不及防,然而手里的奏折变成了数个权贵的人头,他只觉沉重,其实来时他已经做好了不处置这些人的准备,东厂本就不讨官员喜欢,受些非议也没什么,他只是怕耽搁了赈灾事宜,想要一个主子一个态度罢了。

没走几步路,迎面撞见一个身穿甲胄的青年,那青年俊眼飞眉,面容英武,正是宁骁侯姬威,从前在东宫的时候,长青见过这人几回,顿了顿,行了一礼。

姬威连看也不看他一眼,通报声响起,他连停留都未曾停留,大步进了承乾殿,长青也没去看他,起身进了辇车。

西北之事终究比不得黄河洪涝近在眼前,旁人的事他也不想多做揣测,人各有活法,若说从前他还羡慕过这位少年将军的意气风发,如今也成了无奈。

流水的皇朝,铁打的姬家,这不是赞誉,姬家历经几代皇朝不倒的同时,在百姓的眼里是保护神,在历代帝王眼里却是数姓家奴,因为这句话,姬家势必要受到更多的猜忌,过得比寻常武将更加艰难。

谨小慎微也好,嚣张跋扈也罢,惹了帝王猜忌的下场,总归只有一个,大约那位侯爷,心里也是清楚的。

车帘缓缓拉上,长青最后瞥一眼青年武将挺直的背影,目光微微上抬几分,落在车帘浅色的绣纹上,半带叹息。

第70章

和长青料想的不错, 姬威确实是去请缨的,他不至于因为自家姐姐的事情对周疆有什么意见, 只是不想眼睁睁看着西北落进呼延人的手里。

嘉峪关是河西咽喉, 抵抗外敌第一防线,历史上西北军借着雄关天险, 不知道打退了呼延人多少次,如今嘉峪关失守,若没个好统帅,连夺关都难如登天, 江承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不敢用姬威。这个年轻人似乎骨子里就没有对皇权的敬畏,不管是对他,还是对他的父皇,他能轻而易举地弯膝盖, 但一抬头,眼里的桀骜却如利剑不屈。

如果可以, 江承甚至都不想见姬威的面, 他不是很想承认,在这个比他小了十岁有余的青年面前, 他作为皇帝都觉得被压了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