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慧眼独识(2)

朱慈烺看向了户部尚书邱祖德。

“邱大人,淮安的情况如何了。”

邱祖德楞了一下,差点没有明白皇上问话的意思,不过他反应很快,马上明白皇上提及淮安,肯定是说钱庄的事宜。

筹建淮安钱庄,这是皇上亲自安排的事宜,而且由户部右侍郎、漕运总督、淮安巡抚袁继咸大人直接负责,有任何的问题都是直接联系内阁,甚至可以直接联系皇上。

“启禀皇上,淮安钱庄已经筹建起来了,情形还不错,往钱庄里面存钱财的商贾很多,袁继咸大人专门写来了奏折,内阁已经就此事回复了袁大人,要求袁大人时刻关注钱庄的运行情况,时刻向内阁禀报。”

朱慈烺有些无奈,内阁与袁继咸都不大可能明白钱庄的重要性,这也怪不得,如果朱慈烺不是穿越之人,也不大可能知晓银行的决定性作用,当然银行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真正能够推动银行大规模发展的还是商业经济,农业经济时期,银行一般都需要政府直接掌控,多数时候服务于政府。

这就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诚信,取得商贾的信任。

说的直白一些,当下的钱庄,主要作用就是为朝廷筹集到足够的钱财,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斗,朝廷需要挪用钱庄的钱财来维持战斗,尔后用朝廷赋税方面的收入来填补。

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征收商贸赋税的事宜。

朝廷仅仅依靠农业赋税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下去,土地被兼并,士绅富户可以想方设法的逃避赋税,活不下去的农户承担绝大部分的农业赋税,这样的情形继续下去,更多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很现实,朱慈烺只能另辟蹊径,开设钱庄就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朱慈烺耗尽气力打压东林党与复社,其实就是在做铺垫,待到南方的局势更加稳定之后,他就会在赋税上面做文章,彻底改变大明朝廷目前的赋税结构。

朱慈烺肯定会逼迫大明的士绅富户掏钱,逼迫他们缴纳赋税。

有些话,朱慈烺还不能够明说,因为这些话朝中的文武大臣都不可能明白其中道理,或者说大都明白,却不会明确表示支持,人都是这样,一旦朝廷决策侵害到自身的利益,就必定有人站出来反对。

时机还没有到,朱慈烺虽然有了绝对的权威,但内阁首辅朱聿键等人还没有足够的魄力。

“邱大人,说一说户部开销的事宜吧。”

邱祖德点点头,对着朱慈烺抱拳稽首行礼,看了看内阁首辅朱聿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