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页

段兰平也夸道:“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看书生也是很有用的嘛。”

夸得施理都不好意思了。

这个上午,四个人收获颇丰,数量甚至比格列大叔一家还多。当然,人家是只采松茸,他们是杂七杂八,只要是菌子都采了,能不多才怪。到了中午,格列大叔一家回去吃饭,他们也跟着下山去了,采蘑菇,就是一种体验,体验过了,也就够了。

午饭是在格列大叔家吃的,菜是施理做的,就是炒的他们自己捡的蘑菇。施理他们还捡了四个松茸,也用苏油煎了,松茸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锅上,加苏油用小火慢煎,无需任何调味品,浓香四溢,味道甘甜鲜美,是最纯正最自然的松茸味道。

格列大叔笑道:“家里好久没有煎松茸的香味了,今天托了几位的福,又闻到了。”

几人听得不禁心酸,想起了那句“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诗句来,格列大叔和当地的村民大概也是同样的处境,就算是天天都捡松茸,大概也是很久没有尝过松茸的味道了,都舍不得吃,要拿去换钱。

吃完饭,格列大叔一家又要去采松茸,施理几个则要回去了。在村口的大树下,正好碰上有不少二道贩子来村里收蘑菇,许多村民都围了上去,让老板看货、出价钱。施理几个人也凑过去看了一会,今年的雨水较多,松茸产量丰富一些,但是听说价格却比去年要低,二道贩子和村民们都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一时间场面喧哗无比。

王杨感叹说:“多收了三五斗,也不过是同样的光景。”几个人纷纷沉默了,无论是什么年代,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都是最苦的,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过这到底还是生活的小插曲,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大家不都在努力地活着,为着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奋斗?因为我们心存着希望,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只是暂时的磨难与过程,坚信将来都会好起来的。这就是人类自始至终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态。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的每一天,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才是最积极最健康的活法。

第63章 番外二 王杨和段兰平

王杨从看守所回到家,天已经快黑了。他将车停在自己家楼下,下了车,并不进去,抬头看9楼自家的窗口。9楼朝南的窗户还是漆黑的,没有亮灯,妈妈还没有回来,不知道又是去谁家打麻将去了,也许晚饭也在别人家对付了。大概根本就没有想起来儿子已经搬回来住了,家里的保姆也早就辞退了,儿子回家连碗热饭都没有。

王杨饥肠辘辘的,寒风吹得心里一阵冷似一阵,但是不想回去,他甚至想开了车回苗圃去,在那里,起码还有小师弟施理的嘘寒问暖,还有一杯热水喝,一碗热面条吃。但是现在那个苗圃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自己可以去借宿一天两天,却不能永远借宿在那里。

他搓了搓手心,呵了口气,为自己鼓了把劲,抬腿准备往楼道走去。手机响了,他摸出手机,上面闪烁的是段兰平三个字,他笑了一下,这还是段兰平被正名后的第二天呢,这之前,他的名字一直被存为“变态”。他接起来,还没出声,段兰平低沉的声音响了起来:“到家了吗?吃了没?”

王杨心里突然有些酸酸的、暖暖的,总算是还有人关心自己的,他吸了吸鼻子:“刚到家,还没吃呢。”

“感冒了?”段兰平听得非常仔细。

“没,就是风有点大,吹得有点流鼻涕。”王杨掩饰说。

段兰平说:“还没进屋呢?出来吧,我在你家小区门口,我也还没吃的呢,一起去吃饭。”

王杨有时候觉得,段兰平是不是有透视眼,或者读心术,为什么对自己的事情知道得那么清楚,他没有在自己身上安装摄像头吧。

其实段兰平还没那么变态,不过是心细如发而已,比较会分析情况,会揣摩人的情绪和心思。

王杨看了看自己的车,将钥匙塞进裤袋里,没有开车,慢慢走出了小区。段兰平的黑色奥迪a8已经在那恭候多时了,见他出来,放下车窗:“上来吧。”

王杨走到副驾驶,开了门坐进去。

段兰平问:“想吃什么?火锅好吗?”

王杨吸了一下鼻子,不知是因为车内的暖气,还是仿佛感受到了热气腾腾的火锅,身上一下子暖和起来:“好。”

段兰平将车发动起来,倒了一下车,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才问:“你爸情况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