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页

凤凰台 怀愫 948 字 1个月前

朝中是该要拨发款项的,兵部点头,户部却未点头,这算帐怎么算都紧了些,春耕刚过,还不是国库最充裕的时候,又要防着旱灾涝灾,秦昭的奏折六司廷议,户部只能给出一部分来。

秦昭在奏折里写得明明白白,朝中能帮补便帮补,不能就从晋地的支出里用,刘刺史怎么也没这个胆子压下秦昭的奏折,可这份奏折送上去,朝里只要答应了,出血的就是他。

都说晋王有能为,刘刺史吃了一个下马威,还当就此两人能平平安安互不相干,这奏折一送上,廷议过后,户部便报了个数出来。

秦昭早就已经想好了,不论户部给个什么数字,他都点头答应,余下的就拿出旨意来问刘刺史讨要,开口就先要了百万贯,要清荒田,要建军屋,还得养活这批人没钱可不成。

刘刺史这下可算是看出秦昭的厉害来,先接手军权,跟着再改编军制,看着全无干系,眼睛盯住的还是晋地的财政粮食,偏偏每一步都是理所当然的。

刘刺史在家里捂心口,朝里的旨意也下来了,户部的崔尚书说可行,刘刺史便不能说不行,他还想着釜底抽薪,身边的幕僚道:“晋王来了晋地不过三月。”

百日还未过,他们便步步后退,自秦昭来了,他就没顺当过,连年的上交的钱粮虽不少,可其中也不是不能做手脚,譬如各地的粮库自大夏以来一直都有存粮济灾的旧习,这些米粮用不上的就都折卖了去,折卖都已经算是好的,还有拿陈米充新米当军粮俸禄的。

陈米一个价,新米又是一个价,他不敢在粮库存粮数目上做手脚,但里头的东西还是敢动一动的,不有拿小米充白米,数量重量一样,库里放的什么,难道晋王来了还要一间间开仓给查验不成。

如今知道晋王是个狠角色,也不知道他下一步要拨动盘算上的哪颗珠,拨动哪颗刘刺史都头疼,仿佛挨了一记铁弹子,幕僚看他心焦,替他出主意:“咱们可不能就这么束手看着。”

吃进去的东西,哪有吐出来的道理,既然晋王打这个主意,便想法子让他改编军户不成,有钱有地有什么用?哪有人肯去边关当军户。

刘刺史一听,腆着肚皮问:“你有法子?”

幕僚道:“大人治下,乡民俱安,不过是缴些赋税征些徭役,古往今来都在征,如今的日子难道不比前朝好过?也没哪一年说征不出来了,大人只要说去岁有灾,今岁减征粮食,百姓有活路,怎么也不会去当军户。”

刘刺史算帐极快,心里算盘一打,亏是亏了些,今年那以陈充新的事儿便不能干了,可总比摸出百万贯来养军户要好,这还是头一年的,第二年又是百万贯,这些个军户且不知道得用不得用,若是守不住攻势,损屋毁田,百万贯可就打了水漂。

打听着秦昭要在几个穷困县中征召民夫,他还直摸胡子,一想就明白过来,这些人征走了,便回不来了,着人传出一波风声去,就在这几个县中放话,说征的不是民夫,说是去清荒田的,只要人去了就得留下来当兵了。

先一波去的,再有些日子就要把老婆孩子都一起领过去,不独自己当兵,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当兵,朝廷的旨意都下来了,一日给个二三十个铜板,就要落军籍!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拿二三十个铜板就要落入军籍,何人能肯,本还想趁着农闲时节去打个短工,倒成了个要命的活计。

四邻八舍一传十,十传百,等到秦昭拿到了地,又支出了头一笔钱,征招民夫的幡挑出去,竟无人来应,打着锣在乡间绕着喊上几回,也依旧无人来。

秦昭说好一旬日回来一次,过了一旬还未归来,信倒是不曾断过,卫善便让小福子跑一趟,带些干净的衣裳,再带些干粮肉脯腊鸡腊鸭,这些东西能放得更久些。

“你去了永宁,可知道要做什么?”卫善一问。

小福子打了个激灵:“奴才就是王妃的眼睛,王妃的耳朵,王妃的嘴,看见的听见的都回来禀报王妃,王妃要说的都传达给王爷。”

卫善火气跟着肚子一起大,除了见秦昭时还有往日的温柔模样,伸手收拾起人来半点顾忌也没有,小福子眼看着王妃手段越来越辣,听她一问,赶紧缩了脖子。

谁知道小福子回来便把消息传到了卫善的耳朵里,卫善扶着肚子站起来,一叠声的叫来了唐九:“你去打听打听,是谁在背后给王爷使绊子。”心里差不多有数,叫唐九去查实。

她俏脸一沉,两道眉毛挑起,唐九赶紧应了声,想也想得到是谁,建军户这事儿谁受损最多,就是谁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