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乱,本来战乱中就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失散毁损,等到新朝建立,为了消除前朝的影响稳固统治,又会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销毁、删节、篡改史籍文献(焚书坑儒,四库全书等等),导致我们几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东西寥寥无几而且错漏很多,不能不说是重大的遗憾,让每一个学习文史的中国人痛心疾首。而子释同学,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和同时代的人相比,应该更能体会到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本来对于改朝换代,子释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作为保存文献典籍的人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回到这篇文章上,开篇让西戎从中原带回了几乎全部的文献典籍,原来是这样深的一个伏笔,虽然丹朱碧树楼被一把火烧了,但有了长生的帮助,借助这批保存在西戎奥云宫的典籍,子释完全可以把前人的遗留的精神财富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设想,子释在后文中要做的,不会象一般耽美文那样,仅仅是长生的助手,明君的贤相,而是要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延续者和创造者。而长生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减少物质财富和人口的损失,为精神文明的延续提供物质保障。一个构筑有形的国家,一个延续无形的文明,这才是真正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天生一对,地产一双。
看到这里,才体会到作者大人这篇文章的立意之高,远远超出了一般耽美文章爱恨情仇的范畴,直接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的宗旨,中宣部不把“五个一工程”奖发给阿堵,简直是有眼无珠,天理难容。
万物生
作者:白芨
86章2009-11-04
抉择,这两个字,是痛。人临歧路,何去何从?
生或者死,子释的第一次抉择。择生而去死,大勇气大智慧。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然而这是俗人的境界,不是李子释。李子释的境界是君子居于斗室,而心意精神畅行八荒,为逍遥游。
不为形体所拘,心中有大自在。儒与道,浩然正气与超拔境界,在他身上达成完美的和谐,让他的精神圆融通透,无比强悍,一人便是一世界,身外风雨飘摇,心内不动如山。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他原本就是大家,连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数千年文明,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前人,典籍浩渺在他灵魂中扎根荣生,鼓荡这浩然正大的飓风,由是有了一种仁人悯世的情怀,万物生焉,万物育焉,朝代更迭只如云烟,乱世之中人如白草、命如蓬蒿,人在天地苍莽间艰难求生,自保已经不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皆以佛者为圣人,既不纯乎儒者之学矣。他不修佛道,却有真正的菩萨心肠,宇宙无穷,盈虚有数,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然而他不死心,竟想以一人之力,庇护所有乱世中挣扎求活的人。唯一个不忍之心,支持着他抱残守缺,妥协周旋,委曲求全,把柔之道发挥到淋漓尽致,刚得柔得,软得硬得,柔韧刚强,极尽水之柔弱与强悍,将身前事和身后名一并抛却。
然而不如此便不是李子释。固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愈艰难愈明慧,愈惨烈愈慈悲。
他从九天之上堕入十丈软红,李子释从此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天外飞仙,终成为红尘之中普罗大众,再不能免于求不得爱别离之苦。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爱也是苦怨也是苦,思也是苦忘也是苦,茕茕孑立,绝壁之上孤立无援,一颗心如同被滚热的油煎熬着,一副肩也似要扛着山岳,要泽被今人,要不愧先贤,要惠及后世,唯独不能有半点利于自己。
坚持一份无望的等待,让人坚强,也让人苍老,等一个希望,或者一个噩耗,便秋水也穿,生生不见讯息。不敢欣喜也不敢绝望,越是久就越是无望,越无望越不敢绝望。苦于情爱而不能离于情爱,不能超脱也不敢超脱。看得太清楚透彻,如果这一点眷念也失去,还靠什么活着?不能死,所以就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坚忍,即便生已无可欢,却要等着,等到最后的结局,在倾颓之际保全最多的人,让这锦绣河山不用被鲜血染遍,使白骨不见蔽平原,便苦苦打磨着,煎熬着,然而奋力地舒展着生长着,将苦难包裹成明珠。
这是一种千锤百炼而来的智慧,浴火于山水穷境,重生于战火纷劫,而涅槃于俗世情爱。他原本是昆仑美玉,外润内刚,终于在世事洪炉中淬炼得剑一样利,水一样韧。
子释对弟妹的教育之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