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158依旧日常

第一百五十八章

纪时下车之前没提前给纪爸打电话,下车走了一会,他估计这会田里挺忙,干脆就从十字路口往西走.十字路口往东就是他们初中,往南再拐一点就是小学,这条路他不知道走过多少遍了。

初中的时候周五放假他妈经常忘了去接他,纪时都是骑自行车回家,再小一点还骑不了车的时候,他自己能从天亮走到天黑,除了有点怕狗之外其他还好。

反正遇到熟悉的邻居会带他回家,而且这一路上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妈和他爸也不怕他丢了。

现在也是一样,除了有些晒之外其他还好,说起来,高中之后,他就没怎么走过这条路了。

从东往西,先是镇上的服装店,他们本镇人又勤快又省,服装店基本做一家倒一家,还在坚持的只有做了几十年生意的本地人,房子是自己的,不怕亏本,也有固定的进货渠道,能扛得住大妈们一次比一次狠的还价。

然后是超市、医院、电影院和浴场,最后是镇政府,这个时候他们镇还没和隔壁镇合并,广播站和政府里还都有人,不像之后那么冷清,但是电影院确实破败得不行了,上面长满了杂草,以前负责放电影的夫妻俩家就住在影院里头,现在应该是搬了,电影院就更没人管了。

回家的路其实不长,也就三四里路,不过纪时小时候就觉得这条路特别特别漫长,他有阵子特别懒,连自行车都不想骑,就觉得这条路特别长。

他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家能住在学校旁边,最羡慕的职业是在学校附近开小卖部的,又能买文具又有零食吃。

再往西就是隔壁村了,他们一个村都挺大的,下面分了不少小组,纪时身上背的东西少,他走着走着就开始跑,跑跑停停再跑,其实这一片住了不少他的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也有老师家在这一边,以前他坐他妈/的自行车总要和他妈指,这是谁家,那又是谁家,可毕业几年之后他妈提起他某个初中同学,他连人家名字和长相全想不起来了。

过了桥,再走上一段不短的路,纪时路过了邹勇和周婷璐家门口,周婷璐她爷爷在门口择菜,看到纪时冲他一笑∶"时时,你爸没去带你啊!"

"我没让他们带。"

纪时跑得有些热了,干脆把书包提在手上,背上就稍微舒服了些,经过村口,再绕个弯,就到他们家附近了。

村口是现在的村委会,也是纪时小时候幼儿园的所在地,他们村委会现在还破破烂烂的,不过好歹还保留着原来的建制,再过几年,等他们村好不容易有钱重建了新的更气派的村委会,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和一个更大的村合并了,村名也改成人家的,关键那个村离他们还不近,距离挺远的,主要的干部也是别的村的。

纪爸就嘀咕过几次,每次纪时回来他就指着村委会的标志牌念叨,颇有点保守主义的意思。

主要是他们镇已经被合并过一次了,村子又被合并了,按他们那边人的想法,怎么也应该自己并了别人,偏偏回回都是被别人并。

老百姓也是很有自尊心的。

..

纪时到了家,他爸他妈果然还在田里忙,家门口晒了不少粮,靠窗户的台阶上挂着上午洗的衣服,但温度高,已经差不多全干了。

这个点回家基本是见不着人的,家家户户都在田里忙,纪时家大屋的门也锁上了,不过厨房没锁,他搬了张小凳出来,去看《扬子晚报》上的题和答案。

题还没看上几道,他手就黑平平的了。

他们这边的《扬子晚报》印刷起来都挺黑的,有种说法是《扬子晚报》在苏省各地的印刷由各地负责,他们这一片的印刷插,油墨味道重,有毒,又说苏南的油墨干净,摸起来手不黑。

具体到底怎么样纪时也没法验证,但他们对待苏南的态度就是—一旦自己家哪里不好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那就是看看人家苏南怎样怎样,可一旦到了网上,那就是苏南有什么了不起,海市的小弟等等等等。

大家自我伤害,也互相伤害。

纪时主要是看数学题,数学毕竟是第一天考的,具体自己究竟是不是这个答案纪时也记不清了,他只是大概看看,看大题的思路是不是和他差不多。

曾泰然正在群里嘀咕没买到《扬子晚报》,纪时把自己看的这几页拍下来发到群里。

"纪时你买到了?"

"买了。"报纸太大了,拍照其实拍不太清楚,所以纪时问曾泰然要不要下次见面给他带过去。

"行啊。"曾泰然回答道,"反正再过一阵子也要参加毕业典礼的。"

分数没出,这几天他们都挺难熬,嘴上说着不在意,可不到分数出了、要报的学校也确定了,他们都没心思干别的事情,也不想出去玩,在出分之前,所有的计划都暂时搁置。

纪时研究了一会题目,好在他手上有笔,就直接在报纸上画起了图。

其他还好,就是后面那道大题他估计拿不了多少分,倒数第二题前面的计算可能也有点小失误,纪时实在记不清了。

可惜高考试卷不会发下来,不然他还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

纪时也把化学试卷看了看,化学是昨天考的,他好歹还有点印象,只能说错的题目确实有,但达到a+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