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页

这话却是带着些许威胁,枕头风却是最厉害的,元春如今受宠,万一说上什么,宁国府怕是要遭殃。贾蓉听了哪里还敢推辞,只得道,“瞧婶子的话说得,蓉儿怎会有这种想法,回去便让人将银子送来。”

第二个便是她妹妹薛姨妈,只是薛姨妈不是贾家人,对付贾蓉的那一套用不到她身上,毕竟,贤德妃照拂的不过是贾家,无论如何,与薛家都没有半点关系,只是,薛宝钗不是在宫中吗?小小的常在,没有后台怕是难过吧!

果然,听了王夫人的话,薛姨妈脸上便露出了踌躇神色,显然也是动心了。当日,薛宝钗写下了那“送我上青云”的诗句,她便曾劝过,只是女儿一向主意大,又不愿意嫁入普通人家,过一辈子后宅生活,她方才同意的。如今她表姐贾元春得了圣宠若是能帮帮忙,八成日子也能好过点。

只可惜的是,薛姨妈面带愁色道,“她们姐妹能在宫中相扶,自是好的,可是如今蟠儿也大了,家中铺子都是他掌管,我手中不过是些零散钱,怕是要与他商议一番。”

薛蟠呆霸王的名头荣国府谁人不知?别说王夫人,贾母都不敢惹他。可是事关女儿,王夫人也不愿放弃,只是嘴巴上倒不能这般说,便道,“既如此,妹妹还是去与侄儿商议一番,反正这边亦是不缺这些。”

若是别人八成还觉得贾元春此时正在受宠,要多巴结,可庄季书本就是荣王的班底,又与秦钟、戴榕交好,贾元春的事情怎会不知道,上皇还活着,贾元春这样一个曾经做过栽赃陷害之事的人,如今在内宫中居于高位,便是最大的不安定,她如今有功又与荣王有些许情谊,受宠也是正常,可时日一长,帝王之心难测,反而不安定。

想到此,庄季书便劝了薛姨妈道,“虽说宫中有人扶助是最好的,可宝钗与贤德妃相差十岁,自幼也没在一起生活过,两人哪里来的交情。如今贤德妃正在受宠,也不会愿意让宝钗分宠的。依我看,还是安安稳稳为好,宝钗自来聪慧,必不会埋没于众人间的。何况,说句小辈儿不该说的,王夫人并非言而有信之人。”

庄季书说的是实情,薛蟠自是不肯拿钱出来,薛姨妈想了半日,终是点了头。庄季书自是知道王夫人不好得罪,便让薛蟠送了两万两过去,只说铺子里周转困难,些许钱财,只是尽尽做表弟的心。此事儿做得合情合理,王夫人自不能多说甚么。

最后一个,王夫人却是打到了林黛玉头上。当日林家的家财,多半都在扬州变卖,其中贾琏贪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回来后,却是交到了老祖宗贾母手中。

林家的财产可不是小数,当日贾敏出嫁之时,正是荣国府最最风光的时候,贾敏又是嫡女,因此贾母才说过三春比起贾敏当日都差远了的话。她的嫁妆整整一百四十八台,满满当当,贾母私下给的压箱银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再说林如海,林家虽没了侯爵,可五代列侯,积累下的财富亦不是可以估量的,何况他又在扬州巡盐御史的位置上坐了几年,按着王夫人的估量,林家留下的钱财怕是有百万之巨。

这笔钱都握在贾母手中,怕是到时候要给林黛玉当嫁妆的,可是,她必不肯同意宝玉娶了林黛玉,这笔钱要是白白便宜了别人家,怕是她也不甘心。何不如拿出来给荣国府添些光彩?

贾母一向疼林黛玉,开始时自是不肯,可当王夫人将家中账本拿了出来,让贾母知道了,若是没这笔钱财,大观园连一半都建不起来时,贾母终于犹豫了。到底是她赖以生存的荣国府重要,还是一个外孙女重要?在后宅奋斗了一辈子的贾母怎会不清楚。

这笔钱终是有了着落。

虽然筹钱难,但是建起来却是快,贾家族中的小辈自是都忙起来了,采买戏子的,管理工程的,监督施工的,不过几个月间,园内工程皆已告罄,负责整体工程的贾蓉前来禀告贾政,并请他去提匾额与对联。

贾政一听,便想到了那个不学无术的儿子,让人将宝玉叫了来,并带着几个清客,一同去了大观园。好在宝玉有点急才,又有几个清客的大力吹捧,贾政脸上终是多了些笑容,算是应付过去。

谁料到,此时却有下人前来禀告,左副都御史张骁来了,正在外书房等着。张骁为人正直,官声甚好,太上皇原本就重用他,如今皇帝亦是看中他,只是两家一向没有什么交情,贾政虽摸不着头脑,但也不敢怠慢,便急匆匆赶了过去。

近了外书房,两人不过含糊几句,张骁便说明了来意,“我与如海兄交情深厚,他去世前,曾将女儿托付于我,只是贾家毕竟是林家小姐外家,既是接了她来养,自会厚待于她,总比跟着我这个世伯要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