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讲的内容是《孝经》里的一章《纪孝行章第十》,讲的是记录孝子侍亲的行为,皇帝自幼由当世大儒教导,学识自然是够的,只是听者表情不同。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则是觉得皇帝出口成章,所言无不有道理,而那些陪行的大臣,脸上却有些许诧异之色,在众臣请立端王为太子的当口,皇帝为何要突然临雍,为何又偏偏选择了《纪孝行章第十》来讲?《纪孝行章第十》有三戒:骄、乱、争,这难道是皇帝的暗示?

一时间,众人心中皆有了微妙的变化。

皇帝讲得并不长,只是礼仪繁琐,到了接近午时才结束,送了圣驾离开后,秦钟等人才回了南学,只是有人传来隐隐的消息,王仁昨夜竟是在辟雍殿里过了夜,早上被检查的禁卫军捉了,身上搜出了把匕首。

62

这自然是戴榕所为。

不过,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王子腾乃皇帝近臣,如今情势之下,怕是王仁不过受受牢狱之灾,便能放出,丝毫影响不了王子腾的地位。

秦钟躺在床上翻了个身,不甘的想道,若是端王给王子腾求情呢!

皇帝会怎么想?

想到此,秦钟终是坐了起来,这等昏招端王自不会做的,但是有人可以冒用端王的名义做。秦钟心里有了打算,便安安静静上了下午的课,待到放学的时候,雇了车回了家。进门先将摘星带回了书房,也不写字,只是吩咐他几句话,让他将消息传了出去。

此时戴榕正陪着荣王喝茶,两人小时便识得,岁数虽说差了八岁,可荣王不嫌弃戴榕没娘疼,地位低,戴榕也不嫌弃荣王沉闷笨拙,总被人欺负,两个扮猪吃老虎的人自是志趣相同,玩到了一起,不过十分隐秘,如此相聚,却是极少。

当有人将秦钟的消息传来时,这位胖胖的亲王终于笑出了声。摇着手中的纸条,冲着戴榕道,“这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小人当真聪明。你这边刚打了瞌睡,他便拿来了枕头。”

能够让他如此调侃的,自然只有秦钟。荣王既然一眼便看着那皇位,自不会是个心慈手软、感情用事的人,仅仅因着秦钟跟宁国府与端王府有仇,便将他纳入自己麾下。

这荣王手下,哪个不是经过多次考验的,人虽不多,但并无一人是庸手。秦钟一个不过十岁的小孩,能做什么?他看中的不过是秦钟的身份罢了。

戴榕劝不住秦钟,便只能从荣王这里下手,不得已,便将自己那番心思说了出来。倒是把当年已然将近而立的荣王吓了个跳,以为戴榕疯了看上个孩子。

可三年下来,知道戴榕心思不变,却也释然了。勋贵当中,这等秘事向来不少,论起来,戴榕这件儿不算出格,只不过他性格阴沉,难得做这等事罢了。

戴榕却不与他调笑,只将那条子拿过来,瞧了瞧上面的内容,竟与自己同荣王商议的相仿,想着那句心有灵犀便不自觉笑了。倒是恶心的荣王不成,笑骂道,“赶快滚!”

只是说笑归说笑,荣王还是接着道,“太子事成,我便要避避嫌了,省得日后事发了,我那三哥会想到我这里来,无端端的麻烦。”又道,“太子之事的证据你皆收好,端王府中我留了个接应之人,到时候你只管让他趁机放好便是,剩下的如无大事,莫与我联系,仍是密信。”

不几日,一直吃斋念佛不出门的太后竟是要去钟翠山祈福,皇帝又拗不过她,便应了下来。可太后年迈,他又着实放心不下,此时荣王请令,要陪同前去,皇帝这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到了六月初,王子腾便升了九省统制,出去巡边去了,临走前将刚刚放出的王仁送回了老家金陵。人人皆道王子腾高升,听得王夫人和薛夫人还相携去了王家道贺一番。但若是明眼人变可看出,这其实是明升暗降,九门提督是何等命脉之地,每每都是皇帝心腹之臣担任,想必是端王一派内阁学士王诚的求情奏折,让皇帝对他有了猜忌。

乡试在即,秦钟每日笔耕不辍,李守中喜他勤奋好学,又有傲骨,向来对他不错。想着七月初便要去金陵,到时候怕是指导不了,便问他是否愿意搬来李府。

李守中贵为国子监祭酒,自是学识渊博,如此机会,却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事情。秦钟当即便跪了下来,唬得李守中慌忙站起来,将秦钟扶了起来,笑道,“你这孩子,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过是区区小事儿,怎能随意下跪?”

秦钟却知道,这哪里是区区小事,这是师傅在帮他,便道,“师傅厚爱,徒儿怎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