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明君的第一佞臣 杰歌 3390 字 4个月前

片刻后,乾清宫的大门被从里面打开,厉王背着手走出来,神情悲戚:“本王得知皇兄被太子和三皇子下毒才赶来护驾,但终究还是来晚了一步,皇兄他……宾天了!”

事情发生的太快,朝臣们差点都没反应过来,等脑子里明白厉王的话是什么意思后,朝臣们才都纷纷换上一副十分悲伤的面孔,有那戏足的已经开始攥着袖子抹眼角。

谢恒:“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三皇子和太子失德,就请厉王登基,重振朝纲!”

众大臣:……靠!被这家伙抢先表忠心了!真鸡贼!

厉王摇头:“皇兄又不是只有太子和三皇子两个儿子,还有其他皇子在,本王如何能越俎代庖?此番清君侧是为了皇兄,为了大瑾江山社稷,如今乱党已除,本王也该功成身退了!”

“王爷殿下对陛下其心可表,对朝廷忠心可鉴,如今也全仰仗王爷才能顺利铲除乱臣贼子,王爷就不要推辞了!”

“先帝余下皇子中已并无德才兼备可继承大统之人,为大瑾江山考虑,还请王爷登基!”

……

已经错失了表忠心先机的朝臣们这会都开始可劲儿地发挥自己的口才,把厉王给夸的天上有地下无,仿佛厉王继承皇位就是顺承天意。

然而不管朝臣们怎么说,厉王还是一口拒绝,背着手率兵离开皇宫,那背影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味。

谢恒心中冷笑,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明明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登上那至高之位,但在已经把成功攥在手中之际,却还能压得住性子,表现一番自己绝无觊觎帝位之心,率兵进宫真就只是为了清君侧而已。

如今朝中无主,虽然厉王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但这时候也绝对没有人敢跳出来表示要主持大局,否则就是等于在跟厉王叫板。

朝廷上每天都有大小事宜需要主事之人做主,不然历史上那些勤政爱民的皇帝也不会每天都要批六七个时辰的折子,诸事繁多,没个做主的人怎么成?那各方运作不是都要出问题?

所以最后朝臣们还是会求到厉王跟前,好话说尽地请求厉王登基。

而这时候厉王便可以装作推脱不过的模样,“顺应”朝臣们的请求登基为帝。

果然,未来三日朝中大臣们和皇室宗亲们都聚集在厉王府的门口,跪请厉王登基主持大局。

最终厉王被朝臣和宗亲们的“诚心”所感动,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谢恒对这场演讲做了一个大概提炼本王是忠心朝廷忠心先帝的,清君侧不是为了本王自己,是为了避免大瑾江山落入歹人手中。陛下的死是意外,要怪就怪太子和三皇子,跟本王没有半毛钱关系。本王没有觊觎帝位,是你们非要本王登基的,可不是本王谋朝篡位,史官们你们下笔的时候都给本王掂量着点!

朝臣们面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这种“阳谋”谁看不明白?谁不清楚厉王也不过是在假意推辞走个过场而已?但偏偏即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可面上还是得装着,圆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的谎言,真是“你忽悠我我忽悠你”,大家一起忽悠。

谢恒不禁想到历史中记载的这场由昭武将军发动的宫变。

当时因为惠承帝已经病重许久,太子和三皇子忙着各自的算计,政务已经堆积如山,各地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军没有任何拖延,也未像厉王这般做足铺垫,处置了太子和三皇子之后便直接登基,就是为了早日处理那些积压的政务,解决地方问题,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然而此举落在朝臣们眼中,却是将军急不可待要坐上那张龙椅,享受成为天下之主的感觉!

将军没有解释,也无从解释!就这么背上了恶名!

但凡将军能像厉王一样多一些私心,多为自己考虑几分,最后也不会落得暴君的名声。

钦天监选好了良辰吉日,就在五日后。七日后就是年三十,赶在这个时间点上厉王登基,年后开朝复印便能坐在那张龙椅上接受百官叩拜,正式接手朝政。

为了不拖沓,也为了登基图个好意头,厉王要在大典之前处理好所有积压的政务,其中也包括处理太子和三皇子。

最终太子和三皇子都被判终身幽禁。留下两人的性命不是厉王宽和,只是他不想在登基之际就杀了先帝的两个儿子落下不好的名声。

一切都尘埃落定,跟原本的历史大方向一致宫变后厉王登基。

改变的是发动宫变的人也是厉王,宣景不用顶着乱臣贼子的名头为他人做嫁衣。

了却了这么一桩心头大事,谢恒的心一下子就宽松不少,整个人都有种过度劳累之后的乏力之感,便索性告假在家休息。

朝臣们不明白为何谢恒不趁着这个时候多在未来陛下面前刷刷存在感,不过都很高兴这个情况,毕竟少了最初第一个在王爷面前表忠心的谢恒,他们也就有更多机会能得到厉王看重。

然而厉王却觉得谢恒此举是故意的,就是在向他证实他们之前的谈话谢恒当他是明主,才会在情况未明之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效忠于他。而现在一切已成定局,谢恒暂时告假便是为了避嫌,以免让朝臣们看出他们早有交集,毕竟发动宫变的那天早上谢恒才跟太子起了冲突,才在众人面前表示怀疑陛下的状况不佳。

厉王心中有几分感动,如谢恒这般有能力、有胆识、识时务且能在烈火烹油之际仍沉着冷静为他细心考量的臣子才是他真正需要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