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明君的第一佞臣 杰歌 3049 字 4个月前

谢长青自然还是那句老话:“一切但凭母亲安排。”

这话谢恒猜都猜到了。

真要论起来,谢长青这辈子最大的本事也就是死读书读出来了,混了个小官,其他真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于是从今天开始,谢家这个几乎没怎么在人前露过面的萧姨娘便开始“病重以至卧床不起”。外头那些关注了谢恒但不明情况的人都觉得这是萧氏福薄,儿子出息了,自己却病倒了,还是一病不起,也不知道日后还能不能好起来享受当官儿子的孝顺。

不过谢恒现在就很孝顺了,明明殿试在即,这要上场的贡士们哪个不在积极准备?

殿试啊!这是多少人可能一辈子唯一见到皇帝的机会,也是扶摇直上青云路的最后也最关键的一段路,那不得投入全部的精神好生准备着?

但据说谢恒还是常常去看望卧病在床的生母,有的时候甚至就在生母的院子里温书,就为了能多看两眼,能在跟前多尽些孝心,这多令人感动啊!

传言自然也有些夸张的成分在,比如谢恒在生母院子里温书什么的。要是谢恒真做到这地步,而昏迷中的萧氏还有感知的话,也只有被气得“病情加重”的份。

就在萧氏持续昏迷中,殿试的日子到了。

几乎所有贡士们都很紧张。多少人苦读这么多年为的就是这一刻。

其实通过了会试成为贡士,就已经算是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论殿试结果如何也都已经够资格做官,并不会再被淘汰。可不淘汰是不淘汰,但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都还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即使到了这一步也不容考生们掉以轻心,更何况还是在皇帝陛下面前。

殿试作为科举之路的最后一环,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在会试中中选的考生们,也就是贡士们都可以参加。而殿试的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进行再一次区别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官员。同时也是让皇帝先行了解这一届考生们的“质量”。

因为殿试是皇帝主持,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之后也都可以称为天子门生。

相比较其他人,谢恒就不那么紧张。

要是坐在皇位上的是宣景,他又是第一次觐见,那肯定是紧张的,但对于惠承帝也就那样吧。

惠承帝不能说是个昏君,也算不得明君,只能说是个比较平庸的皇帝,他有心让大瑾国变得更好,但在行为上又总是束手束脚跟不上,反而还会拉那些有心让国家变得更好的人的后腿还不自知。

如今大瑾国的形势已经大不如前,三朝以来逐渐势微,朝政上也是千疮百孔,国计民生处处漏洞,朝堂之上贪腐之风盛行,结党营私之气渐盛。那些还一心为国为民的纯臣被嘲笑排挤仕途艰难,而那些巧言令色的媚上之辈却人脉广阔平步青云。

如果不是有宣景的出现,只怕不出两朝,曾经威名赫赫的大瑾国就要彻底落败,被大夏和蛮国瓜分干净。

就算谢恒嚣张胆大吧,也算是站在未来人的视角上,这样的皇帝的确让他起不来敬畏之心。

只不过不管心里如何作想,这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足,谁让现在这大瑾国还是惠承帝说了算呢!他要想入朝为官,而且还得谋个有用的差事,那就绕不过惠承帝去。

殿试上,面见皇帝的贡士们中除了那些曾经见过皇帝的达官贵族子弟之外,其他人都不敢直视天颜,生怕有所冒犯,也是他们对皇权的一种本能敬畏。

谢恒虽然也低着头,但整个人都给人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并不显得紧张害怕。

皇帝注意到了谢恒,会试前二十名都在跟前,惠承帝一眼就能扫到,其中有少数熟面孔,生面孔之中谢恒的这种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他的印象最为深刻。

于是在出了考题宣布开始答题之后,皇帝的目光偶尔会时不时落在谢恒身上,看他的答题状态。

第九十七章 这人谁啊?

跟在惠承帝身边伺候的太监总管福公公不知道是该替这位考生高兴还是担忧。

能一上来就入了陛下的眼那自然是他的造化,可天子之威哪里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即便只是被陛下多看两眼那压力只怕都不是一般的大。

福公公瞧着现在这位考生答题还算顺畅,要是一会注意到了陛下的目光,只怕这难得的平静从容就要被打破了。心中一旦紧张起来那势必会影响发挥,结果可能就会不尽人意。

然而让福公公惊讶的是谢恒从头到尾头都没有抬,就好像对陛下的目光真的完全无所察觉一般,就一心低着头答题。福公公也不知道这是感觉迟钝还是真的心无旁骛。

时间一点点过去,场上有人已经答完,就坐着等待,偶尔目光不受控制地看向陛下,看到之后又会立即低下头,怕被陛下瞧见。

谢恒答得不是最快的,在他停笔时会试的前二十名中已经有多一半的人答完。

而落笔之后的谢恒也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忍不住好奇心偶尔偷偷窥视龙颜,还是始终低着头盯着自己的答卷,让人都有点担心他的颈椎。

谢恒那紧盯考卷的模样看的福公公都想笑,这考生还怕自己的答卷会长腿跑了不成?用得着这么不错眼珠地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