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 章 宋朝8

【无论是保旧派还是改革派,他们改革目的虽不一致,但在革弊政的目标上都达成一致,他们之所以能达成改革一致,是因为改革是得利者在自救】

得利者?众人眉头微拧,还未来得及思索就见天幕揭开谜底:

【跟刚才说的那样,宋朝百姓起义一年比一年多,起义者从十几人到上千人的规模,不断地在宋土地上开花。

起义不可怕,可怕的是起义者还会‘替天行道’,如王小波等人的大型起义,他们纵横于州县打破城池不掠人不杀百姓,开官库振穷人,杀贪官污吏恶霸豪强,可以说是水浒传原型。

起义声势大到州县官兵闻风而逃,逃不掉就犒劳起义军,如知军晁仲约对王伦起义军犒劳牛酒,邓州顺阳县县令李正己以鼓乐欢迎张海等义军人等等】

赵匡胤看着天幕贴出反正逃不了我就公款请客几个大字,想起先前天幕说的百姓起义口号,疲惫地合上眼不忍再听,他嘴里念叨: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均之…均之,均之一字何其艰难。

他指着赵光义恨铁不成钢:“赵宋帝王一代不如一代,连个端本之帝都没…你!”

赵光义避开他的目光,双手捂脸神色狰狞: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边事可预防,但奸邪共济为内患,此乃朝廷之忧也,难道他做错了?

至于后人说的弊政?

哪朝没弊政可言?他大宋未占天下却能延国祚三百余年,不就证明赵家所立内政无误?

后人说辞分明是在妖言惑众!

【这样的起义是动摇宋廷统治根基,所以欧阳修等人上奏直言:辽夏之患在于皮肤,伤浅易治;国内聚众盗贼者,才是朝廷腹心之疾,朝廷不应该任其壮大,当给予重视。

但重视不代表他们能治国家病症,自庆历新政后治疗弊政一拖再拖,拖到宋仁宗末期时,朝廷对外积弱不振养兵不能用,对内防范无数国家积贫难疗,如同一个正如犯上肺痨的病人,虽无大病,却走在去死的路上】

先前蔡襄听到自己的名讳被后人提及,却升不起一点兴奋之情。

见天幕把宋形成重病病人,他不禁?笑,自庆历以来朝廷每岁年入不敷出,国家财政具是赤字。

他盯着天幕怔怔出神,回想起去岁岁收:钱493万余贯,绢帛约376万余匹,粮1807万余石。

蔡襄重重叹气,朝廷岁收看似多,但要应付举国支出着实不够。

为了相抵支出不得不辛苦民众,多收田赋和商税、榷税,但是…一旦多收赋税百姓又起义不止。

这些年京东王伦、京西张海、贝州王则聚众起义闹事十几州,幸好…他心中庆幸,幸好天幕没一一列举起义者数量,否则他…正思索间耳旁传来小声的询问声:“本朝真那么难?”

蔡襄看了眼同僚,默了几息吐出朝廷财政实情:“景德年间(真宗)收商税、盐税等总1233万贯,如

今(庆历年间)总收4400万贯,所以天幕在夸大实情。”

未了打起精神镇定道:“后人乃学子,不了我宋具体,讲述之间多有乱言,不值得一提。”

可惜他想以话定殿内隐隐骚动,但其他大臣却敷衍点头,面色怔松地望着天幕不知在想些什么。

见此蔡襄长叹:天幕你是想把我大宋逼到绝路吗?

【史书上我们以改革派和守旧派来划分这次改革之争:

改革派:宋神宗、王安石、吕惠卿、曾布、邓绾、章惇、蔡确等。

守旧派:高皇后(太后)、司马光、苏轼、韩琦、二程、刘挚等。

无论是新还是旧,我们用利益来粗略划分他们背后的几类阶层:

大地主阶级:这个阶级占宋社会约一半,这类人在汉唐称为豪强,在宋被叫作田主,一县之地六到七成田地皆归其所有。

并且宋朝制度对官员有免税免赋的福利,田中所产几乎全归自己所有,在加上百姓举田相投的田数,财富经年累积后变为经济巨蟒,在宋社会比列中越来越大,在争夺社会利益之间,与宋赵官家的合作转为矛盾。

而贾商类的大地主与是官商勾结,巧取豪夺占田无数,伏在民众身上吸血壮大自身。

这类人的改革要求是节流,以遵守祖宗法制为幌子宣称祖宗之法不可改,要改也不能改他们利益。

谁动利益他们就跟谁拼命!】

天幕直白细剖的讲解让宋臣坐立难安,而其他朝代臣子则是悄悄吁出口气:幸好天幕不是说的他们…

【第二类:中小地主,他们所占据的土地仅二顷到四顷之间,可以把他们称为富裕自耕农,他们最容易受到衙前待遇,很容易家破人亡。

他们的需求是:稳定的□□面不让自己跌落阶层,可以把他们看作今天的中层。

这类阶层对上升阶层需求最大,所以他们对改革呼声最大,毕竟有变动他们才能抓住机会获得上升渠道。

他们反对贪污腐败,政治无能,期待朝廷限制大地主势力扩张,不让自己家败人亡,好使家中子弟能通过科举上升阶级,获得喘息之机。

至于贫穷百姓…】

天幕沉默几息才慢慢道:【他们除了起义外,没有发声机会。

一旦发声就是走投无路时对不公世界发出的怒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李世民轻叹,见群臣脸色凝重笑道:“诸位是在想破解之法?”

房玄龄皱眉道:“臣若处于王宰相(王安石)之位,能动的只有贾商之利。”

宋廷不杀士大夫,政事上就不能结死仇下狠手,改革自然也不能动士大夫利益。

而武将利益…算了,被压制成那样有几个利益?

动百姓?

百姓都被逼得聚众起义,还逼?

至于宋皇室…如果天幕没说错的话,他们好像也不富,即使让利也渡不出利益来。

算来算

去只能往经济上使劲,正好宋经济繁荣,不过…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最后还是由长孙无忌做总结:“王宰相改革能否成功,得看宋神宗是否支持。”

支持改革尚能一博,不支持是把朝廷大事当儿戏。

李世民沉默几息摆摆手:“罢了,继续听罢。”

唐终究不是宋,在他看来宁愿当狼不愿做羊。

【那么宋神宗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

天幕话一转:【先不提他改革目标是什么,他即位后当务之急是改善国家账面赤字。

宋仁宗时期官员约2万,到宋英宗时期官员就猛增四千余人,士卒增加到160万人,国家账面欠款一亿六千万贯,轮到宋神宗执掌宋朝时,国家没钱啦!】

房玄龄&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天幕上‘最朕真穷’几字:这…难评!

【因此他一改以儒治国的国策,亲录韩非子试探士大夫,但...】

天幕直接跳过程说出结局:【试探失败,所以他即位后改革都限于局部,如裁减宗室冗费等不触及他方利益的动作。

所以宋神宗前期的改革比较顺利,直到王安石登台执政后,朝堂上官员立场有了变化;

改革目标:

司马光:富国安民;

王安石:富国强兵;

改革动作:

司马光:节流吧,别开源;

王安石:开源吧,别节流】

正老神在在地听天幕讲述的司马光:…我?

他下意识地对视还是好友的王介甫,嘴唇嚅嗫不知该说些什么,没想到我们竟然走到对立?

【不管怎么样,富国是两派共同目的,当王安石摆出新法细节后,两派矛盾乍现,但现之前王安石迈出改革第一步:

嘿!先集个权;

他登台后先设置三司条例,将宰相、枢密合为一体,也将度支司、户部司、盐铁司归于手中,自己兼任三司领头】

(正准备继续讲的田羽突然看到底下有人悄声问:为啥?)

田羽嘴角一抽,给了对方一个中指,看在同学份上还是解释道:

【为什么?

宋朝权衡制度让权力分散啊!

按照宋制中书(宰相机构)不知兵,因为它没有兵权,朝廷增兵多少不归他官,偏偏名义上它是百官之首的机构;

枢密院有添兵权力,但不知朝廷有没有财可用,因为它不管财政的事,手中没有财政预算权;

管军将帅要请兵调将,不知该调多少兵将,不知国家士卒具体数量,那是其他机构的权力。

所以王安石想要改革必须将三司凝聚成刀,否则各司各干各的事,改革等于做梦】

武则天有些疑惑,后人在回答谁的问题?

宋朝制衡官员已经提过数次,还要讲?

她大胆猜测:难道是其他学子听讲不专心?

【在军政方面王安石主要进行以下改

革:

调整吏胥及低级官员俸禄:未改革前他们大都没俸禄,工资全靠渔诈百姓、纳取贿赂发家致富。

改革后州县最低等的吏胥每月也有六千文到八千文工资,录事参军等低级官员根据职位不同进行定制钱粮。

然后提拔下层士大夫作为改革中坚官。

至于朝廷原旧官员?】

刚给汉吏涨过工资的刘洵(汉宣帝)非常不解:后人不看他汉史吗?

给官吏加俸禄的重要性难道没记载到史书上?

在他看来当宋廷每任君王应缓缓改制,如汉家痛击匈奴那般,君王相续,直到武帝时横扫两漠之地。

而宋君王不但没蓄下力量,相反还累下弊政留于后人。

刘洵拧着眉想找个词形容宋君王,半晌无果,只能认为他们不看汉史。

他不知道西方黑格尔的一句话形容宋很恰当: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是,人类似乎从未从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