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师倒计时

李世民同样如此,掀翻案桌后往前冲出几步,对天大骂:“你是个什么玩意?”

然后秦始皇看着天幕闪过的弹幕再次陷入了沉默:

鼓脸猪猪:你就是泥做的国,不堪一击!

扑腾二凤:你上不得台面!

嗯,名称就很别致(秦始皇:反正丢人的不是朕)

【为了避免道德沦丧,三纲五常损失,所以北宋大兴教化之道,仅兴□□动就来了三次:

1.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主持‘庆历兴学’;

2.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

3.宋徽宗时期蔡京主导‘崇宁兴学’;

三次兴学让儒家道统四起,圣人言正式走向平民,开启真正的‘取士不问家世’】

道统大兴啊!

天幕列出宋文教功绩,成功转移民间怒火,纷纷喜笑颜开:朝廷还要兴文教,家里娃能入学读书了!

【而宋朝皇帝为表示对儒家看重,宋真宗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宜王’;四年后又追封为‘至圣文宣王’,到宋仁宗时期孔子后人更得了个现在还骂的‘衍圣公’名头】

刘启赶紧探头:什么叫衍圣公?他为何被骂?

后人你快说!

只要能看宋朝笑话,他就开心!

谁让宋骂他汉家是臭汗?至于朝中大臣意见?

他朝堂上有几个儒家?况且他是天子,天子会管臣心情?

【同时各类学校不断开始出现,除了有诸王宫学、宗学外,官学还有国子监,同时国子监又分为七门学院:广文馆、四门学、小学、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

而地方上又分为军学、府学、州学、

监学及县学;

至于专科学校如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就挂于太医局、太史局及书画局等各机构部门。

跟宋之前学者爱隐居相比,宋朝儒家更喜欢创办书院或学堂,一为宣扬自己学说,而教化众生行儒家道义。

经官府和儒家努力,两宋仅书院就近700所,其中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被称为宋朝四大书院。

不仅官学盛行书院大兴,民间家塾、村塾、义学、舍馆、乡学、书社、寺院庙学等私学亦是如春雨出笋连绵不断,每一里巷就有一二所学社。

在宋朝只要你有一颗想入学的心,你就能触到圣贤书,家贫父兄不能教者,宋廷给予学习救济,就读资善堂学习】

天幕展出一张对比表,李世民看清后顿时黑了脸:朕大唐太脏,不配与宋朝相比。

后人把对比给朕撤下!

他的心声没有传到天幕上,天幕仍是继续讲述:

【唐朝盛行时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而北宋末年全国官学学生总数已达21万余员,此统计不包含私塾学子,宋朝学校,学校规模、培养士子数量是历朝之最!】

朱元璋不满地哼哼,论文教之道他大明不输大宋。

要他看宋朝就是官太多,养不起那么多人。

他在椅子上换了坐姿,侧头对大儿畅述自己看法:“读书人读了书就想当官,宋地狭小哪里能养那么多读书人?朝中哪有那么多官让他们做?”

但是朝廷不给读书人功名,他们就敢投敌叛国!

宋仁宗当政时,张元和吴昊两个落榜生不就投了西夏?

朱元璋自豪地对大儿道:“咱大明地方大,所以不怕读书人多,只恨他们太少,这就是国大好处。”

如果地小就要控制读书人数量,否则多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读书人,对大明没好处!

【宋士子虽多,但也有致命弊端,他们的儒家学说全部都是内省修道德,修仁义,对外态度呢?

网友其中一项说得对,宋把对外竞争给丢了个干净!

汉唐时期学子是:我要立功,我要收取关山十五州做个万户侯;

而宋朝则是开启内省,要修身、要仁义,对人的行为举止大力提倡,如同镜花缘中的‘君子国’,性格谦和忍让不好斗。

如给马儿进行人种配种太过残忍,所以我们就不配种了,这就是仁义之举】

天幕语气疑惑:【不仅不给马儿配种还不给马蹄上马蹄铁,这就是他们表达仁义方式?】

刘彻抱臂冷笑:仁义被宋吃了呗!

李世民臂冷笑:仁义被宋吃了呗!

宋是谁?有仁义之朝,连马都感受到他们仁义,他们汉/唐哪敢与之争锋?

惹不起惹不起!

【虽然仁义表达的地方不对,但儒家士大夫于国事上是非常有当家作主的精神的: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王安石: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欧阳修: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赵谱: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喻分,固当以身许国!

罗从彦: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

.

这种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体现在改革激烈派和保守派身上。

具体表现在他们都有通变除弊,改革兴国之愿,争相向世人展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但是】

天幕语气相当疑惑:【但你们改革结果咋跟说辞不对呀?

就跟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作者,不仅没悯农反而是个贪官一样,货不对板啊!】

天幕上贴出一张茫然无措的光头,上面标着几字:你们修的哪门子内王外圣仁义道德?

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人,脸色逐渐涨红:后人言下之意不就在暗指朝廷党派之争?

王安石最为执拗,重重地一甩官袍:“治国经略岂是一蹴而就?天幕未免太过苛刻!”

苏轼小声嘀咕:别忘了那场耻辱!”

王安石顿时沉默:朝廷还是改革失败了啊!

【到了南宋中期思想更加趋于内卷,南宋有陆九渊为首的象山学派,也就是王阳明心学前身,以朱熹为首的闽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派,最后是孔家店之朱熹理学成功上线。

为什么?

因为他的理学符合当下国情啊!】

不等众人反应,天幕极快地道出后语:

【我们讲理学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起源于北宋五子:二程、周敦颐、邵雍、张载,到南宋时期朱熹集儒、佛道大成形成‘理学’。

周敦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指明理学发展方向;

邵雍:把万物象数化,理出‘天理’和‘人欲’,构出人与自然的框架;

张载:天地万物=我本身,为理学‘内王’和‘外圣’之基。

即:对内进行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文化修养,对外为政以德,就是广施仁政,即外王;

二程兄弟:则把‘天理’—三纲五常提炼为理学本体。

最后朱熹集大成构起完整而有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程朱理学】

周敦颐&邵雍迷惑:吾跟张载二程有何关系?

怎么突然成谱了?

【大成的‘理’是什么呢?

它是宇宙万物之本,是世间的人伦理秩(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天理的表现,人们遵守三纲五常就能让社会安定和平。

要达到理,我们要格物致知,那怎么格物呢?

万物皆可格物!

换成现代化讲:如草丛,此草丛属于哪类科目?生长环境及它的规律。

了解草丛基本信息后,再上升到类似阅读理解:你从草丛里领悟到什么?

领悟到的知识就是致知】

朱熹静静地听着天幕解述他的学说,有误之处他略过不听,不是不想辩解,而是他知晓一旦他离世,后人就会曲解他讲义,论他话中之意,就跟注疏圣师之言一样。

他望着远处苍山,理学好吗?

定然是好的,否则也不会变为官学。

理学对君王有‘正君心’标准,要君主内心存德,克除不良欲望,就能治理好国家。

同时再将正君心守则推及朝廷百官,朝中俱是君子,大宋上下行王道之治,天下就能变得安宁。

可惜…依天幕语气来推测,理学怕是不尽如人意。

【换到道德境界该怎么达到致知水平呢?

首先进行道德修养,做到诚意,然后进阶‘正心’,最后‘修身’,当自己身心修炼好后,就可以‘齐家’,家平定后就能‘治国’,最后若身处国祚危难之间,还可以发动最大儒家技能——‘平天下’。

如果换成修仙小说中的等级,那就是筑基(诚意)—先天(正心)—金丹(修身)—元婴(齐家)—化神(治国)—大乘飞升(平天下)】

天幕语气突然一变:【小说里能飞升上界的少,儒家能达到平天下的目标——几乎没有!

有的只是沦为统治工具!】

朱熹眼皮一颤:来了!

【程朱理学的学说种种,受统治者欢迎的就是‘理’即:‘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臣子要对君忠诚,子女要绝对孝顺,妻子要对丈夫有节!

五常:仁、义、理、智、信!

朱熹认为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纲拥有五常之人,他一定就有恻隐之心,行为能恭敬、知羞耻、辨认是非、守忠信的儒家君子】

天幕语气迟疑:【很理想化的三纲五常】

【但当时统治者不觉得理想化,把理学定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拧出来强化一下,就是维护皇室的好工具。

你说朱熹讲不是这个意思?

可是朱子语录说了:尊卑大小不能犯!以下犯上者当加罪论之。

这可是你亲口说的!

所以能理解理学在南宋、元朝为什么能受欢迎了对吧?】

董仲舒眉头紧紧拧起:圣师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君臣各行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孟子再一步衍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做人准则。也就是;仁、义、智、礼、信五常之始。

而他为论天人感应,借‘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定下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之说。

但绝对没有把臣子妻打落在贱位上!

臣子本就劣势,再抬高君主地位,那臣还是臣吗?

后世儒者糊涂啊!

【理学中的说辞:如‘存天理,灭人性’、‘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等特别受欢迎。

但抑制土地兼并、废除重税、提倡官吏风气等语言,就不那么受统治者以外的人欢迎了】

看到后世注出的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注释,程颐怒气上涌,忍不住冲天幕高声嘶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娶妻若是以‘义’娶妻,那么君子就失了气节。

老夫说士人气节之事,观关妇人何事?”

当时有学生问:有孤孀贫穷无依者,能否再嫁?

时下流行厚嫁之风,寡妇再嫁往往会吸引许多无利之徒,那些无利之徒以财娶妻不就丧失了君子节气?

所以他才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

没想到后世竟如此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