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各行祖师-教育

乡学设于郊外,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其规模简单仅有小学一级】

民间百姓:原来古人也要读那么多书…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读大学呢!

机敏者不解:“周人入读的校室叫大学,咱们这何曾有过大学?”

见有人质疑自己,那人急了,辩白道:“我亲自听那读书人说他读大学,怎么会错?”

???咱俩完全是鸡同鸭讲,校室跟书籍经义不是一个东西啊!

【小学:为童蒙开智教学,学子为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

入学年龄为:8岁——15岁;

入学时间:与宗法等级制度有关,越是权贵入学者越早。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学年龄为10-13岁,而庶子及极少数平民子弟者为15岁左右;

课程:礼、乐、射、御(驾车)、书、数六艺】

刚定下国子监监生历事制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仅习四书五经,还设有武校、医学和阴阳学,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识字者定比大唐多!”

让他要有底气的原因是后人提到了大诰。

百姓头顶大诰上京高御状,

那就说明他曾经的设想得到实现:每镇每村都有社学!

8—15岁必须入学读书,不读书罚父兄!

论识字率,谁敢与大明比?

【大学:成均为习乐德、乐语、乐舞场所。

用今天的话讲:成均院专业为‘乐’,属于综合艺术类课程,每门课程教授不同学识:

乐德:思想品德课,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语中和等等;

乐语:语文课,如懂诗经言语,会吟诵、讽刺等等场合用语;

乐舞:祭舞(如持鸟羽而舞,用以祭祀四方等);

其中乐舞又分为大舞、小舞,古人13岁学文舞(皇舞:持五彩羽而舞,用以祈雨)、15岁学武舞(干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祀山川)。

所以13-15岁少年被称为‘舞勺之年’】

民间

原来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回身对爷爷撒娇:“爷爷,宝安13岁了,宝安也要学乐舞。专业级别的车舞表演,驾照不考;

逐禽兽:驱车将禽兽赶到君主左方,才符合礼制请君主亲猎左射,赛车级别技术,驾照更不考】

李白好奇地探头:后人把御称为科目二?是御铁车还是天上飞的铁鸟?

除了科目二是否有科目一科目三?

【辟雍是周朝自立的教育核心地,用史话讲: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的地方;

诸王太子在这里学的如何成为统治者,如何巩固诸侯等王者统治手段;

瞽宗是学习周朝维系天下的‘礼仪’所在;算得上是另类版本的‘法学院’和‘政治院’;

礼乐自古以来就代表宗法等级世袭制度,是周朝最顶尖的,学问。

因为礼乐是周朝立国根本,维系天下道统根基。

除周天子外,诸国不得设礼乐课程,西周诸王想要学习礼乐学问,必须到王都进行进修】

刘彻揣起手咂咂嘴:“不愧是刘氏子孙,爱朕爱大汉。”

周天子掌天下利器被后人扒得干干净净,还是连续被扒两次。

真是…太惨了!

不过…后人把太学叫作学校?

他神情微动,大汉承历代校室,亦有校、庠、序之分,就差学了…

想到刘昭言他立太学教天下士子,刘彻心里核算了算石渠书籍,唔…得加把劲,再收集些经义史册,明岁就能立太学兴大汉文教了。

【所以史书才会说:凡三王教世子,必教礼乐;

礼乐就是西周统治大杀器!

在周人看来乐修心身,礼塑行为,乐代表同宗伦理,修心身品德;

礼代表外人如诸侯公卿,塑造行为举止接待外人;

因此三王用礼乐教导继承人,对内当相亲,对外当相敬的态度统治天下;

但这些跟庶民没半点关系,‘礼不下庶人’嘛!

哪怕庶民有乡学可入,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入学读书】

李隆基撑着下颚,心中遗憾周公亲作的乐舞‘周武王克殷’,在先秦时已失传,若能传下定能窥得当年雅乐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