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传统节日变迁

白居易笑容凝结到脸上,从无措到涨红,提起力气努力分辨:他只是照常谢诗谢恩而已。

不仅他写,韩愈等人亦写过啊,为何把他拧出来说得那么奇奇怪怪?

想生气,不至于,不生气,咽不下去,哎哟,心

里一团乱麻理不清!

【此节跟龙抬头挨得太近,自唐以后慢慢与龙抬头融为一体,但风俗到明清时仍有影子,现在嘛…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月一过三月三,三月三日上巳节在古代与春节、中秋节并肩的重节!

上巳节出现于周朝时期,在河边为举行除灾祛病仪式,并下河洗漱清洁身体,谓之’祓禊’】

一道节奏激烈的歌曲经天幕之手响彻天地: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苟!…嗯啊嗯…

歌词很直白甚至俗气,但…莫名的像河水冲刷脑子,猛地一下就记住了曲调,于是当卫青担忧地小声呼唤刘彻时:“陛下,你没事吧?”

刘彻下意识张开:“嗯?嘻唰唰嘻唰唰,万土随?”

???

刘彻&卫青:…

【祭祀仪式跟阿三恒河圣浴一样,都是为了修洁净身,除去积秽,确保一年平安。

除此之外还有求子目的:神啊!我要娃我要娃,我要一个大娃娃!】

秦汉之前求子拜:高禖。

道教求子拜:太元圣母、碧霄元君;

佛教求子拜:观音菩萨。

太平公主收回目光,脸上浮出疑惑:“后人不过花朝节吗?”

二月与花相会,仕女相聚,扑蝶为戏,还会用彩绸和五色纸剪成花幡,庆贺花王生日。

这么有趣的花朝节后人竟不过?

真可惜。

【但三月上巳日并未确认具体,汉朝为了统一把时间定在了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同时庆祝节日除祭祀外,把重点放在爱情蒙动上:男女踏青游乐,变相的相亲大会】

因神曲而狼狈的刘彻恼道:“阴阳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游乐哪里不对?”

大汉人口甚少,朝廷鼓励成婚生子有错吗?

没有,为此他还命人将踏青之景刻于砖上,亲身提倡游乐之风,让尔等后人千百年可见汉习俗之风,难道不对?

【到魏晋时期把上祀节日期定为三月三,一直延续至今。

因魏晋时期经济聚上层,过节日过得最欢的是贵族文人。

并把快活的方式升级:来来来,曲水流觞走起!

高歌一曲作诗一首,谈玄感悟人生是多么美好!

嗯~王羲之的上祀节就是描写的三月三节日场景: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的阴城兰亭做禊事。

老的少年轻的都在这,这里有高峰有树林还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觞好时机!

虽然没得音乐,但是我们有诗有酒,足够了!

喝了酒畅想人生,死生毕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叹人生就过去了。

以上是重庆话版不负责翻译,这篇兰亭序价值不在于内容,而是行书的艺术性。

随性书写的序帖,连王羲之本人都难以复写字迹,所以世间

兰亭序仅一一本。

人人为它痴迷癫狂,无数文人帝王临摹它,乾隆甚至在‘兰亭序褚遂良本’上疯狂啪啪啪!】

天幕上一张满是印章的兰亭序出现在众人面前眼前: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唐初群臣齐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临摹的?”

褚遂良:我怎么知道?

并且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全是印章好看吗?

深爱兰亭序的唐太宗气冷抖:即使它是复本,你乾隆为何要这么待他?

真正的兰亭序他要带着陪葬!

天幕把话题拉回正题;【到了唐代,上巳节打的就是一个与民同乐,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临水宴饮,百姓踏青聚会。

踏青的同时也是男女交流好时节,杜甫的‘丽人行’诗句:对此盛况有过描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天幕感叹:【如果能跟长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个多么快乐的女孩?】

唐朝所有小姐姐:来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时光~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则是不满,历代就大唐女郎肌腻有骨肉?同是女子她们就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