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章 各行祖师zv

那样他也不用费心汉匈战局,他完全可以让大宋为属国让其称臣,使汉境安稳。

想必宋国也很喜欢与汉做邻居,毕竟大汉爱好和平。

他抬了抬眼皮,再次感叹:辽国真幸福!

【所以东流回河派要‘东复故道’以‘外限敌马’,黄河不东流,对辽有利而中国失险(指宋),所以他们主张回流。

而维、稳北流派欧阳修等人却认为:河北等地年继凶年,百姓顿苦逃亡严重,若大修治河要调发丁夫,对民力太过压迫会使百姓成为流贼,危害大宋根基。

看到没?

宋朝治理黄河的困境在于:既要符合国家国防需求,又不能加大对百姓的奴役,同时又不能大力

费钱。间

听到他们未来受难竟是因官员争执,开德府、河间府等地黎庶破口大骂:“富弼、文彦博昏官!”

黄河年年决口年年修,役工一轮又一轮就是不见黄河好,没想到黄河竟成了朝上大人们的争权工具。

读了一辈子书的老秀子见儿孙大哭,含泪长叹:“认命吧,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他家故地是黄河下游的京西南路,朝廷三番两次回河,让他们没有生路,不得不离乡寻求生路。

宋人民苦啊!老秀才抬手抹了把眼泪,每逢朝廷回河,黄河百姓俱是大哭,听闻不回河个个喜笑开颜。

黄河百姓宁受黄河之苦,也不愿受朝廷回河之苦!

【对于黄河治理,没有朝代及人员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一定能治理成功,让黄河不复滥天下。

古时的治河技术不会超过当时认识,其治河工具对抗汹涌东流的黄河而言,其作用又限。

但成功都是摸索出来的,就如王安石所言:我宁愿犯错也不愿什么都不做,但并不代表什么错都能犯!

首次治河想要看到成效,着急证明自己主治主张无错,但再急也不能在雨季治理黄河啊!

这跟抱薪救火有何区别?是觉得河道修成怕放水场面不够壮观,所以让春季的雨水现场增加点气势?

并且六塔河河道步宽仅五十步,根本不能容纳黄河体量,其治理工程怎么成功呢?

挺好,真是应了那句春季里开花六五六,六到把辽国都淹了】

文彦博举袖遮脸,不敢与官家同僚对视,匆匆进谏:“臣请停六塔河工役,治方之策当再三斟酌才是。”

如今六塔河才动工不过半旬,还来得及停工改道。

只是...经天幕之口,他要离别朝堂了。

【六塔河的种种缺点朝堂的大人不知道吗?

知道!

但是工程已经开动就不能停下来,对于承包工程的东流回河派而言:必须□□,而且工程速度要快,才能体现他们的能力。

对于稳定北流派来说,钱花了役力到位了,工程有问题我等要声讨对方,要参他们一本。

于是‘河狱’闪亮登场,借六塔河问罪贬责清洗朝堂,这就是党争!】

唐初群臣看得目瞪口呆:“拿治河当党争?”

朝堂上他们亦有政敌同盟,如魏征跟薛万彻就不对付,李绩与侯君集互看不上眼。

政敌露出破绽他们会顺势踩对方落石,但也不会拿朝廷大事当儿戏啊!

程咬金张张嘴半晌才吐出心中所想:“乖乖,明知有问题还要等出事参对方一本。”

够狠,够忍!

宋朝大臣心眼子怕比他们还厉害吧?

【从宋仁宗到宋英宗再宋神宗,黄河河患越来越严重,甚至变得连月溢决,宋神宗不得不召集司马光等重臣商议:

来吧,治水理河患!

这时

的黄河已经在华北平原上为自己冲出三条大道:横陇河、北流的商胡道以及一股河,而此次争论就围绕着一股河进行。

东流一股河派vs北流商□□!

其理由与第一次回河相差不大,如把商胡道从北流改返大宋境内,将其引入一股河中,安大宋国防之心,让大宋有天险可据。

另外一派呢?

河患需处力,可是京西干旱西南饥民处处需要用钱。

再则黄河泥沙使辽道淤泥积高,辽兵根本无法乘船南下,黄河无须改道东流只要维护北流河道即可。

又有大臣上奏:小孩子才一选一,我们大人全都要啊,臣认为当把商胡道、一股河合一为一,并疏浚下游】

秦.民间

黔首驻着农具七嘴八舌地议论:“那宋官怎么跟闾里的闲汉一样?”

争来争去,半天都拿不定主意?

而其他人则庆幸:“幸好俺们没在后世,否则咱们这地啊,早就被淹了。”

听他一讲,旁人俱是点头:“极是极是,俺烧火都去河坝上捡柴,后朝光秃秃的一片,啥也没有,也不知他们怎么生火做饭。”

有游侠取笑他:“你个蠢蛋,后朝烧煤你忘了?”

比起后朝大秦黔首更关心陛下何时让他们用上煤。

实在不行官府也可以卖煤嘛,他们自己做蜂窝煤使。

【不管众臣子如何争论,总之宋廷在答卷之前把朝堂上的官员派出实地勘测。

不容易啊!

这些拿着一张地图就指天画地大谈黄河改革方案的重臣,终于舍得踏出朝堂实地看一眼现实。

勘测之后,司马光建议朝廷:对一股河再加宽加深,让河道能以最大努力容纳全河之水,最后咱们再慢慢堵商胡道,完成东流计划。

但他的勘测报告交上去没用,因为东流派总主持人王安石没采取他的缓进策略,而是急游回河。

因为一旦回河成功,就能让百姓利用淤泥种粮食,减少朝廷负担也使百姓安心种田,稳定华北民心。

最后一股河的结果跟六塔河一样,承担不了黄河水直接决口南下,让在徐州为官的苏轼一回头:好家伙!黄河之水天上来,淹了冀州淹徐州!

王介甫,我跟你没完!】

还没到徐州做官的苏轼:我骂还是不骂呢?

他大兴工役还牵连徐州百姓,徐州被淹其赋税该怎么办?

苏轼摸了摸脑袋,细想王介甫做法,觉得他是‘贼’,万恶法家,当骂!

嗯,他得写诗骂他!

李斯&张汤举刀:你再说一次?

【第三次是宋哲宗时期,但治水与否在高太后执掌期间就争论不休;

但他们争论变为升级,具体表现为:高太后及部分大臣在回流东流之间反复横跳,所以元祐时期总会发生治水奇景:

一会宋廷大臣高喊:冲呀!兴工回河,保卫宋土,于是举

国上下大兴黄河改道。

一会宋廷大臣高呼:停下停下,听我说我给你们讲大道理,于是朝廷下诏停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党上诸位大臣并最高统治者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好几年,最终回河派(东流派)取得成功,两年就让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结果还道不过五年,黄河决口东流断绝向北又冲出一条河道,宋廷上下傻眼:我那么努力治河,黄河你为什么非要北流?】

武则天忍不住笑出声:后人言语实在戏谑,如同巴掌拍在大宋君臣脸上。

她眸色横色天幕,轻轻摇头:看来后人对大宋君臣怨念极深啊。

不过...就算治河有误也不会让后人如此怨念吧?

她转过头对上官婉儿道:“不知大宋做了什么,让后人如此看不起?”

上官婉儿摇摇头,迟疑地道出她的想法:“大宋...君臣都不强硬?”

难道他们行汉惠帝的拱垂之治?又或者行黄老治国?

但都不像啊?

【宋廷不明黄河为何要北流,现在咱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做事老打醉拳?

逆水之性强使回河也就罢了,回河时能不能对回河故道进行疏导?

并且治河就治河,为什么非要全程参与?

难道黄河及百姓是你们君臣相亲相爱的play一环吗?

儒家修身治天下,从宋朝三次回河中没看到儒家济苍生动作,只看到党争相互拖后腿。

从上到下治理黄河根本没有周密的计划,只有一堆看着地图改河道的士大夫从各种角度进行争论,就是忘了根本问题:治水!】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小声嘀咕:没想到后人嘴挺利,像刀子刮了一层又一层。

赵匡胤…赵匡胤血气上涌,身体往后倒,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