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 世界宗教

天幕再次展开一张舆图,望着天幕上的舆图,秦始皇轻轻吁出一口气:天幕讲的宗教他不大明白,但舆图地势还是能看明白。

不过...地理造就社会环境?

如齐国靠海,就重商支持国力,大秦身在关中内腹,朝廷就重农抑商?

倒是个新鲜的解读方法,他指尖轻敲案面,眼眸滑过天幕上阿拉伯帝国地势,把目光沉向扶苏:“扶苏,你观阿拉伯地势如何?”

被点名的扶苏一怔,随即神色肃穆地观察起天幕,过了几息后才斟酌道:“从东西观之,帝国是联通东西方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始皇微微点头并未置评,抬头又问老将王翦:“将军如何看阿拉伯地势?”

见陛下问他,王翦明白陛下是要他为公子扶苏讲解明白呢。

于是他眼眸细量舆图后,慢慢给扶苏讲解起来:“按其地理位置讲,它处在亚欧大陆的交通咽喉上,但又处于地中海,及印度之间。”

王翦迅速将后世言语转为自己理解:“其位置虽重要,但它东西南二方向都临海,均为各方交通要冲,反而不是人人争夺之地,想要贯通东西方,只需在沿岸占点即可。

至于地势造就的当地政策...”

他是武将,看军事布局还能道出一二,但国家经策上比不上李斯等人,因此王翦很是坦荡地作揖:“请陛下恕罪,臣不知。”

“老将军何必自谦?将军大能乃我大秦柱石。”秦始皇神色温和地安抚完王翦后,又问扶苏:“可明将军之言?”

扶苏点点头,看地理位置是否重要,不能光看大地形,而要观具体地势,借势而为方是上策。

说罢郑重对王翦一揖:“谢将军教授。”

王翦连忙避身回礼,看来在陛下心中,大公子扶苏还是太子第一选择。

【阿拉伯半岛因地理关系,它的民族分为沙漠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

天幕换了一张更加详细的舆图,舆图上细细地标注了:森林、河流、山脉沙漠等地理环境。

【阿拉伯半岛西部和南部,因为临近大海,雨水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加上经纬高度,西南两地盛产各种香料,如没药、香蕉、乳香、香木等;

所以此两地的定居居民,借者香料贸易的风口,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

而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则相反,因为西南部都有巍峨山脉矗立,湿空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岛,所以阿拉伯半岛有40%是属于沙漠地区。

这些生活在干旱和炎热的阿拉伯人,除了逐水草而居外,还要靠劫掠绿洲和勒索商队为生。

沙漠中难以生存,所以道德仁义并不存在。

阿拉伯诗人顾托密对此事显得很坦然,甚至专门写过诗来表达他的观点: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

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众君臣眼皮一跳,因那40%的地养不活当地人,所以靠掠夺为生?

天幕没回答他们的疑问,而是继续道:【所以主宰这片大地的,不是定居民众,而是沙漠游牧民族。

我们讲阿拉伯人,通常指的就是沙漠里的人,即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内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

朱元璋张大了眼,比画着手臂:“那么大块地,竟然将近一半是沙漠不毛之地。”

难怪大唐时期,大食商人要往大唐行商。

不经商怎么生活的下去?不经商又只能靠抢夺?

他眼眸微眯:这就是天幕所说的地理造就社会环境?

后人别的不说,总结话语倒是精辟明了。

【最初的阿拉伯半岛除了有贝都因部落外,还有塔米姆部落等等。

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每一顶帐篷代表一个家庭,同血缘的帐篷聚在一处,就成了一个部落。

这些部落的名字都是以血缘祖先为名。

先祖不同,他们的信仰自然不同,有崇拜月神瓦德,星象之神阿斯台尔等等。

但对于岩石崇拜,则是全民皆信。

阿拉伯人认为岩石具有神秘性,如二神女中,有两神是以石头为象征,一块‘方石’象征‘拉特’女神,一块黑石象征麦纳女神。

而另一位女神乌扎神,则是麦加东面的二棵大树】

刘彻轻声嘀咕:“跟匈奴相差不大,有何好说的?”

匈奴崇拜日月山川,敬仰长生天,跟阿拉伯人有区别?

天幕说得有些无聊!

他懒懒撑起下巴,拨弄着案上的竹简。

按照历史轨迹,明年匈奴袭击大汉后,他才会派卫青领军反击。

自天幕讲解完毕后,朝中大臣对是否提前出兵分成两波,一波支持朝廷主动攻打匈奴。

而另一波则认为:若提前行动,坏了天时怎么办?

天时不对,万一出师不利该怎么办?

在他看来,如今朝廷军备整齐,又有天幕泄出的马镫,既然如此为何不主动发兵攻打?

寇可往,吾亦可往!

【在所有岩石神灵中,阿拉伯人最崇拜的是‘安拉’。

而代表‘安拉’之神的,就是麦加白克尔神宫里的黑石。

它半岛所有人视为‘圣石’】

天幕莫名停顿几息才道:【实际上它就是一块陨石。

因为它曾在夜里发过光,照亮过东西黑夜,所以被人们看作圣物。

凡来朝拜克尔白神宫的人,都要亲吻或抚摸它。

后来穆罕默德率教徒挺进入麦加后,把这块黑石看作□□教的圣物,把神灵‘安拉’升级为世间唯一的□□,即‘

耶和华’】

赵匡胤一脸开眼的表情,还是外邦人会玩,这相当于把玉皇大帝换个身份,成了如来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