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章 (内容有修改)

房玄龄等人掩面:不忍直视啊不忍直视!

而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在心里掐算:孙思邈孙医师是否还在秦岭?

李世民期望天幕能多将妇人护养,可惜他的愿望落了空,天幕仍是按着自己的意志行动:【而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为何要自毁人生,主要因为几l点:

1.足疾让身体变得残缺,心理滋生自卑。

2.唐太宗偏宠四子李泰,过于抬高其政治地位。

3.李承乾自幼顺遂难以排解重压,又逢东宫师长谏言犀利尖刻,重压下逆反心理激起。

4.长孙皇后去世,感情无处寄托】

秦始皇非常认真地听着天幕讲解唐太子,毕竟他们仨的继承人中途蹦折,其缘由当值得重视。

抬眼扫过殿下挺拔的亲儿扶苏,在看清唐太子崩折缘由时,他眉头紧蹙:除去第一条,其它二条他表示非常不解。

唐太宗偏爱其他皇子,难道很奇怪?

他父亲从质子到太子,再到秦王,难道是受昭襄王喜爱才得到皇位的吗?

是靠自己拉拢吕不韦,经其它势力进入众人视野,最终成为秦王的啊!

排解重压?

大争之世,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谁能活得畅快?

从小在白眼谩骂中长大的秦始皇非常不解:论感情寄托,谁能比过万里江山?

【李承乾的足疾是因何造成,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贞观九年李承乾生病,到贞观十年时就有记载太子足疾,行走艰难。

所以贞观十年,是唐太子李承乾人生的分水岭】

天幕语气不确定,连声音都变得飘忽起来:【现代怀疑李承乾有痛风症状,痛风严重时都会导致关节残伤,而高血压又是痛风的并发症之一。

按照唐朝皇帝的疾病症状来看,李氏家族应该有遗传性高血压。

对于天骄之子的李承乾来讲,足疾是改变他人生最大的因素。

所以李承乾的性格跟大唐税收一样,前后差异非常大】

李世民抢过史官的笔纸,颤着手想要记下承乾病状,却写不出字形,望着纸上泅成一片的黑墨,泪又涌了出来,哽咽道:“朕为何不将承乾的病程记录在史?

或许后人能据病案,拿出治疗药方,而不是像现在...被天幕一带而过。

他抬手抹泪,勉强止住悲意,死死地盯着高血压二字,咬牙问群臣:高血压到底是何意?

高涨的血然后用力按压?

不对,长孙无忌摇头反驳:“血乃人体精/液,岂可高压?

在则陛下太子为天潢贵胄,谁敢压其贵体?

见众卿商讨不出个所以然,李世民急了,抬头直接问天幕:“请问神迹,承乾发疾的遗传病如何治?”

房玄龄听到陛下不避忌讳,他们亦是抬头相问:“请问神迹,唐太子疾病如何治?高血压是何疾病”?

或许是心诚则灵,他们的疑惑化为弹幕,从陈雪眼前飘过:李氏遗传病是什么?该怎么治疗?

正在讲解的陈雪语顿,她怎么知道?

谁那么无聊问这些专业问题?

她又不是专业医学博士,还懂痛风高血压?

于是她干脆地略过此问,继续按正常流程讲述:【李承乾优秀吗?

唐太宗即位后,立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史书称其聪敏,丰姿峻嶷,性格仁孝纯深。

在贞观十年前,唐太宗及大臣对他都是满意的,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尚书省事务先奏李承乾,大事不能决断者,再行找他。

到贞观九年令太子在东宫处平庶务,要他知军国事,锻炼他的政治能力。

从12岁听诉到17岁决断政事,李承乾的能力,让唐太宗侍臣嘚瑟:朕让太子写国事大体,谁知他写了二张,颇有论见,深得治国经要】

天幕上闪出一张‘耶耶超自豪’的图像,图像四周闪着五彩光亮,刺得众人忍不住眯眼抱怨:后人又戏耍唐太宗了?

李世民眉头紧皱,‘龙凤猪’太子皆翻车的谶语时时回旋在他心上。

汉评结束后,他与诸臣猜测许久,也不敢确认承乾因何翻车?

难道承乾想要日早登位,举兵逼宫谋夺皇位?

不可能!

逼宫猜测一出,但被他否认,承乾与他父子感情深厚,他年岁不长,又是他嫡子,是再正统不过的皇位继承人,岂会逼宫朕?

那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后人戏耍朕?

但天幕并没有嬉笑他,仍是正经地讲述:【唐太宗对李承乾是冀于厚望,那么对嫡次子则是宠爱。

李泰天资聪颖,又是嫡出老二,或许又有同为老二移情作用,反正唐太宗对李泰地态度,像个毫无理智的溺爱父亲。

贞观二年,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扬州、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

而同时期封王的李恪只有八州(可怜的家伙)。

从贞观五年到八年,李泰身上的官职不断扩大,最后更是领雍州牧。

雍州牧指京兆府,相当大唐长安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所以他也是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天幕语气带上了几l分调侃:【如果为李泰建档,在任职位那栏,高低要写二档才能将官名填完。

贞观十年按唐律诸皇子当去封地,但唐太宗表示:青雀(李泰)体弱,去什么封地?

不去!

而与李泰同年封王的李恪(伸头):耶耶,我能不去封地没?

唐太宗(呵呵):走吧你!】

秦始皇看着刺史、督相等一连串的官职名称,脑海里只浮出四字:礼秩逾制!

他微微疑惑:难道唐太宗要让嫡次子代替唐大子?

若无换立太子之意,那唐太宗此举便是溺爱成害。

况且...他目光移到唐皇子嗣李格上:此子沦为李泰陪衬,真甘心久居人下?

天幕深深叹口气:【唐太宗溺爱李泰到何种程度?

听信谗言认为朝中重臣对李泰不尊重,立马召房玄龄等人质问,结果又不得不在魏征据理力争下,承认自己因私忘公。

然后他又还想想让李泰入住东宫之西的武德殿】

闭眼的魏征再也忍不住,高呼:“陛下,臣要谏言!()”

李世民见他诤诤神色,不由脸皮一抽:朕不想听。

他不愿听但魏征仍要直谏:昔日武德殿为刺王(李元吉)住所,且陛下即位时在此殿听政,陛下是要太子与四皇子相争吗?()”

难道陛下要再次上演谋夺之变?

话刚落音满殿寂静,魏徵话外音李世民怎么不懂,只是...天幕讲是未来的李世民,现在的他又怎么知晓当时的自己想法?

且朕宠爱青雀(李泰),只是想让他过得好些,并无动摇承乾根基之意。

【李承乾有崇贤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就令李泰别置文学馆。

李承乾命颜师古注汉书,贞观十二年,李泰着人修撰括地志上呈唐太宗。

李承乾足疾难以行走,李泰腰腹肿大,唐太宗就准许他乘坐小轿到朝会。

很难形容唐太宗宠爱李泰的行为,特别是贞观十年后李泰的宠爱,似乎掐着李承乾的出格放纵的时间。

贞观十二年,李承乾多打猎废弃经文。

结果被太子左庶于志宁撰‘谏苑’书谏。

到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在自毁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宠幸太常乐童,见对方长得美善歌舞,为其取名‘称心’。

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杀了此童,最后被李承乾认定李泰告密,深恨之。

称心死后,李承乾痛悼不已,在东宫建造衣冢坟,他在坟前徘徊流涕以申哀悼。

甚至彻底放飞自我,学起胡人打扮,设穹庐在东宫牧羊,模拟自己是死去的突厥可汗,该举办何种葬礼】

嗯?刘彻不解,都是从太子过来的皇帝,刘彻倒能理解唐太子宠幸乐童缘由,但不明白唐太宗为何要杀他?

太子喜欢就喜欢,逗趣缓解心中压力而已,值得大惊小怪?

他懒懒地将自身重量往后靠,眯着眼盯着‘称心’二字轻笑:给乐童取名称心?

唐太子平日是有多不开心?

【为什么李承乾会变成这样?

先提他身处的大环境:贞观初期唐太宗即位后,君臣对唐国祚长久,是比较忐忑不安。

()历睹前代,自汉以后四百余年混乱分裂,权更迭纷繁,国祚鲜有长久者。

唐代隋立,隋发展到宋前人口高峰时期,国度繁荣富强间,顷刻转为大厦崩塌,举国变得血腥调敝。

唐国祚能不能长久,是恒在唐君臣面前的关键问题。

所以身为唐太子的李承乾,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延续大唐国运,更是要打破隋朝魔咒,建起如汉那般的长寿国度。

毕竟隋朝接任者是才高志大的隋炀帝,谁见了不害怕?】

天幕跳出一个小人,昂首挺胸地现出几l个字:小小肩膀撑起大大的担子!我李承乾真是行!

而唐初群臣皆落下泪来:隋文帝文治功绩灿烂,也架不住二代不气啊!

他们都亲身见证大隋繁荣,到天下调敝,他们怎敢掉以轻心胡乱治国?

对太子培养又怎能不重之又重?

【基于唐延续的期望,唐太宗前后拜孔颖达、李百药、于志宁、张玄素等14位大臣为东宫辅臣。

并仿造的是西汉保傅制度,让他们贴身教诲,随时辅助,动静劬劳】

天幕语气微观崩溃:【14位辅臣中,仅6人没有履行过职责,如魏征、房玄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