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

将天幕讲解记录完毕后,秦始皇抬起头问殿臣:“诸卿观唐制如何?”

右丞相冯去疾出列恭声道:“今大秦当务之急是捏合六国,不宜精简官员。但唐制按丁征税,大秦可借鉴一二。”

大秦的土地令法与后朝相比,确实粗糙不成制度,但随着神迹讲述他们这些先人也能吸取后朝优长之处。

他余光扫过莹莹发光的天幕,心道:陛下一统六国,那天下土地皆属陛下,他们大可按丁分地,即便是六国遗族,也应遵大秦律令,收拢民心同时,也能逼异心者跳出,好让朝廷将其一网打尽!

【而与租庸调匹配的是均田令,租庸调是按丁征税不问资产,均田令是在此基础上税丁而实田。

均田令起源于北魏,其

特点是按劳动力来分配田地,再按受田的亩数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而大唐的均田令沿袭隋朝,在前朝基础上又略有调整,按唐律十八岁以上的丁男,可获田一顷。

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继承的永恒家产,剩下的八十亩死后归于国家。

另外寡妻获田三十亩,年老、残废者获田四十亩。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大唐放宽授田目标:工商业、王公贵族均可得田,得田范围及限制另有规定。

到贞观后期朝廷允许永业田买卖,然后就出现朝代杀手——土地兼并。

永业田买卖风气之盛,连高宗、玄宗下诏都不能阻止永业田买卖。

到大唐天宝初年时,朝廷无田可授,让均田令变为一纸空文】

大唐危矣!李世民等人脸色蓦地一白,土地不够分时,会发生什么?

户口流亡!

李世民身体微晃,满脸不可置信地望着天幕:怎么会这样?大唐竟然无地可分。

杜如晦强辩反驳:“天幕话语有失去偏颇,除了地少的狭乡,农人难以获田外,其他地足的宽乡,朝廷可是不限民众占地耕种的。”

并且为了减少农人负担,朝中各官署衙门也有自己的公廊田,用所收入的地租作为官署开支。

怎么到了天幕嘴里,他们就成了占田的恶人呢?

群臣中只有寥寥数臣未发言,房玄龄盯着天幕上‘土地兼并’几字,沉默不语。

克明说的‘民众占地’,可占地也包括权贵官僚,世间论开荒速度,谁有比得过实力雄厚的高门大户?

他想到天幕曾言汉高祖分地,为大汉埋下祸根,那大唐呢?

房玄龄下意识地回望上首的陛下,却见他神色晦暗地望向天幕,让他无法窥测其中深意。

大唐...大唐,李世民强自平复翻滚的心绪,唐玄宗是大唐几位皇帝?

土地兼并...作为大唐掌舵者,没人比他更清楚大唐税收几何。

天幕说初唐全国三百多万户,可是这里面有数半户口,是享有免税免役特权的不课税户。

按以往经验,这些不课税户当由后代唐皇,如汉武帝、北魏孝文帝那般改革解决,不是他不想将其解决,只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大唐初立不满足各地豪强利益,大唐也不会迅速恢复国力,安定天下。

李世民抬手揉了揉额角,前岁为让百姓多占地,他还下令开荒到相应数额,就可得绢一匹,易米一斗。

大唐最终还是结于土地兼并啊!

朱元璋翻着元时书籍,正巧看到元代竹洲先生马端临的‘多识录’: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的盛世,天宝十四年的人口与隋朝相当,但其中缴纳税收者却只有三百多万户。

朱元璋把天幕讲的户数进行换算,猛的倒吸口冷气:天宝年间不缴税者,居然占了总户数的三成还多?

痛心疾首:钱啊!朝廷的钱,那么大一笔呢!

天幕不知他感叹,若知晓,定会补上一句:安史之后,人口逃散得只剩三百多万户,不缴税的户数却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大唐地税则是王公以下百姓按土地征税,按每亩纳税2升粮食存到州县,就是放到大唐各地义仓,作荒年给贷,及官员禄米和诸司用粮之用。

荒年给贷的意思指:遇见年岁不好百姓缺粮种地时,诸县官衙审责贫户后,从义仓发放粮种给平民百姓,待秋熟后朝廷按数征纳粮食】

地税?

李世民一愣,后人把‘输课税之物’给取名为地税?

“义仓是为水旱灾祸而备,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其余不得杂用。但后人把义仓称为税种,想必是后世朝堂有变,才将义仓与租庸调并提。”

房玄龄沉默半晌:“会不会是因朝廷将义仓变为‘只贷不赈’?”

当百姓受灾时,朝廷不赈灾而贷粮给百姓?

如此就能说通义仓为何被后人称为国家税种。

他心绪沉甸地望向陛下:将义仓设为国税,岂不跟隋朝一样,百姓饥寒之时还要签下粮贷?

李世民按着太阳穴,深深地吐出口气,先前他想知晓大唐弊政,现在却发现,即使明白制度缺陷处,他也无力更改。

因为唐太宗管不了高宗、玄宗朝事!

他的大唐啊!李世民微微合眼,神情疲惫地摆摆手:“拟诏:令各州百姓自设仓窖贮粮,以备荒年。”

顿了顿又道:“着诸州刺史及按察使亲自检行,不行者按律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