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龙凤猪组合05

所以能否在不同阶段中,顺理好朝廷与各阶层对土地的需求,这点当权者的政治手腕要求非常高。

自从秦汉法家的身影消失后,华夏历代土地改革都是施行延缓政策,结果不外乎两种:

外部力量打碎朝廷及利益集团的相持,利益集团受到严重受损,无力再反对当权者改革,朝廷可以顺势而为,达到改革目的。

如唐朝‘均田制’,它限制富者田地数额,保障贫困家庭最低的生存田。

但因朝廷没有禁止永业田不可售卖,到了唐中期,能分给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从一百亩降到十几亩。

轮到唐玄宗时,均田制已经无田可授。

百姓无田耕种,为求活命大量逃避徭役,导致各地折冲府无兵可征,唐玄宗只能勉强填补,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因募兵制的推行,使节度使的权利更加完善。

完善到一个善于跳胡旋舞的胖子,仗着唐玄宗的宠信,追求做皇帝的梦想,带兵把盛唐砸了个稀烂。

直到唐德宗在代宗养民的基础上,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革为‘两税法’,力图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将大唐延续了下去】

盛唐、稀烂!

四个字犹如晴天霹雳,把初唐君臣炸得心绪恍惚,怎么会这样?

他讷讷地念着‘折冲府’,一时恍然,折冲府难道是...

猛地抬起头,与长孙无忌对上,齐声道:“折冲府是统军府。”

言罢脸色更为难看,统军府数量不恒,根据各地情况进行置废,今大唐通军府有627个,分立各州府,主要镇军临四方,随时支援各处为首要任务。

折冲府无兵可征,改为花钱雇兵,那钱从何来?

况且...君臣再次抬头望向‘稀烂’一字,发生了什么样的动乱,天幕才会用稀烂一字描述?

平行时空.唐

李隆基推开怀中的杨贵妃,腾身而起,两眼紧盯‘募兵制’三字,脸色惊疑不定。

就在三日前,宰相李林甫才上书提议改府兵为幕兵。

唐玄宗是他?

“陛下...”

杨贵妃被推到在地,手腕装到案角,瞬间红肿起来。

她小心翼翼地托着手臂,试探地开口:“陛下...”

李隆基没有回应她,甚至没回头看她一眼,独自站在天幕前思量:会跳胡旋舞的胖子节度使是谁?

【而另外一种,如宋朝为了让百姓不用加赋,就能达到增长国力的目的,在原有制度上大胆改革。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宋君臣与世界为敌,坚决地将改革推行下去。

结果被官吏共同阳奉阴违,好好的‘青苗法’又执行成迫害百姓的工具。

而汉文帝采用的是晁错的‘入粟拜爵’,让贾商贵族运送粮食到边境,朝廷给予他们相应的爵位。

像现实版的游戏充值,充几档享受几档福利。

如捐600石得上造爵位,你为大贾商,捐四千石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五大夫。

总之文帝用虚拟的爵位

,获得边境可支五年的积栗,再将粮食输送到各郡县。

粮食的丰藏,让文帝有底气免去当年田租,减少百姓负担,不过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眼睁睁地见天幕仅提宋而过,赵匡胤急赤白脸地原地打了个转,为什么不多说说宋?

官吏、官吏!

他狠狠地一拳捶在桌上,突然泄了力,对上网罗了官和吏的利益集团,君王还能改革成功?

大宋怕只能缓慢灭亡了!

各地心绪复杂的心情,并不影响天幕将话题重新归回正题:

【文帝以身垂范,倡行勤俭,渡让自身利益于天下,让民富国弱。

到景帝时期,咱们的启子哥所面对的各类阶级问题,更为尖锐复杂。

与汉文帝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相比,对景帝讲述大多是春秋笔法,评他‘遵业文帝’,继续恭俭与民休养,与父亲共创‘文景之治’。

事实上景帝的执政风格从来不是黄老,迫于整个汉初政治环境,他是‘不得不读老子’。

年少时就跻身为‘大汉棋圣’的他,怎么会喜欢淡然无味的黄老之治?】

秦始皇望着天幕上,骄矜的少年郎抄起博座,张狂地朝悍狂的吴王太子砸去,鲜血四溅,棋子散乱。

周围惊声大呼下,做下杀亲举动的太子,漠然地收拢脸上神色,抬手云淡风轻地抖了抖衣袍,冷然地从尸首上踏了过去。

‘呵’他垂眸轻笑,如此刚烈激昂的性子,竟然会行黄老术治国?

难怪天幕会认为会称为景帝,‘布义刚行’倒是适合他。

秦始皇有些好奇,莫不是汉文帝的位不正?

否则怎会如此行平衡之术,将沉疴推及下代?

吴王?刘邦在脑海里搜摸一圈,他分封的诸侯王并无吴王,看来是后期他分封的刘氏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