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龙凤猪组合04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臣则暗自琢磨:汉高祖生八子延绵千万子孙,他们要不要也回家生八子?

提到子孙朱元璋表示他有话说,他将儿子分封各地,不掌兵不掌权,吃住衣行国家全包!

到时标儿稳稳当当地当皇帝,其他儿子拱卫京都,血脉续存到后世,他朱家子孙定超刘家。

听着刘邦子孙繁荣,秦始皇看向李斯的眼眸闪过一丝杀气,胡亥屠杀全部兄弟姐妹,项羽灭尽秦宗亲,哪有子孙流传后世?

嬴氏血脉断绝啊!

得知未来那刻,他惊怒交加,恨不能夷李斯三族……但他还有用,他需要有人为他利刃,斩向那些不服秦的人,盛怒下的他勉强留他性命。

至于胡亥...嬴氏没有亲手杀儿的先例,只能将他除族贬为刑徒修驰道,以示父子血缘尽断,他是生是死皆由天命。

只是...始皇眉眼锋利地望着‘七年平天下’五字,心中涌现出暴虐的杀意,刘邦...待朕找到你...

他猛地闭上眼,理智重新占据上风,对方能顺利将汉祚续下去,定有高明手段...

【惠帝行拱垂而治,开放民间藏书;吕后实行轻徭薄赋,放松对商人限制,让百姓整体日子能过得下去。

直到文帝时期,各地流民基本返回故土安定下来,户口数开始倍增。

跟咱们一样,先上车赚钱的永远是最早享受的。

所以在经济复苏时,社会上各种现象显露,如各诸侯王与中央矛盾渐生,贾商仗财横行天下,挟利笼络官员大臣。

封侯的贵族躺在钱堆上,逐渐变得荒淫横逆,骄逸无法,彻底享受啃祖宗老本的风光;

底层又有亡命之徒聚集作奸,还有出入高门的各方豪杰任侠,如郭解、季布等在各自的地盘上一呼百应;

人人都在追逐利益,舍本逐末;官员上下把受贿成为惯例,视为美事;

所以造成社会风俗渐易,道德水平下降,整个社会治安大乱,乱到什么程度呢?

祭祀高祖、惠帝

()的祭器,都被盗走卖钱;

甚至还有大胆的骗子,伪造‘红头文件’骗了官粮近十万担,金钱六百余万,还大咧咧地坐上官方马车周游列国,嚣张得很。

要是这犯罪人员能留下名字,高低也会成为骗子祖师爷之一】

什么叫做骗子祖师爷?

你语气里怎么听着还觉得挺光荣?

他可是骗了你老祖宗!刘恒听着一脸囧然:这刘家小辈真是……

不过...刘恒垂下眼帘望着膝上的手,微微怔神。

即使知道自己谥号为‘文’,他心中亦升不起几分喜悦,神迹显形,他亦要谨防各方人马探听,幸好后人有眼见力,把天幕展现在寝宫内,让他独自聆听,否则他身边但有奴仆伺候,天幕之言定会泄出。

回想起自己被诸臣迎入宫门时,听着耳边群臣叩拜,躬声敬称他为‘皇帝’时,他眼角去看见宫墙边上的一抹深红血迹。

那时他想:他刘恒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惠帝?

几息后,思绪渐渐回笼,闭眼缓缓吐了一口气,抬眼桥着天幕熟悉的滑稽图像,面无表情地揉了揉额头,心道:后人是真喜欢贾谊,所引经内容全是贾生奏折内容。

他眼眸晦暗地仰视天幕,心中暗叹:贾生呐!

可惜他不能尽用其才!

【按理来说,此时政府应该来个‘三年严打,五年反腐’计划,但汉文帝所处的政治环境不能用强,也没办法用强,政治原因押后再说。

汉文帝先是加重对官吏处罚,受贿者、监守自盗者,受笞罪,严重则弃市,结果被官员冯唐指出:文帝‘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可见反腐不是那么好反,整顿风气不是那么好改正的。

同时汉文帝又以身作则,行勤俭主义,朕堂堂一皇帝亲身垂范,以示淳朴,为天下先,力图改社会风气,使各阶次序严明。

于是禁止各郡国,在灾年贡献奇珍异物,帷帐不施文绣;

甚至想建座露台,一算花费要百金,连忙摆手表示拒绝三连:朕不要,朕不用,就这样吧!】

身为汉文帝的小迷弟,李世民听着天幕之词总觉得不对味。

汉文帝躬身俭节的君王史今罕有,堪称广恩博施、恭俭自律,劝课农桑,减省租赋。

甚至在遗诏中仍要景帝行薄葬之举,怎么到刘邦后裔嘴里,就成了为巩固自身被迫节俭呢?

天幕讲述人真是刘氏子孙?

这么埋汰先祖?

哦,先前还想起义,我造自己祖宗的反?

啧,不知汉文帝看了是何种心情?

【汉文帝是古时帝王明君标杆,他在位时把服役时间改为三年一次,节约民力,使民能躬身其职,让社会安泰稳定。

汉文帝再次将铸币的权力下放给社会时,估计汉文帝也没想到,他开放各地山泽资源,取消各路关卡后,山川之税竟然超过田租,于是他成为历史上

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免去农业税的皇帝;

文帝心很好,但是他的制度受益者没落到底层身上,相反加快了土地兼并的速度。

没田的贫农、佃农感沐不到你的恩德?感受得最多的则贵族贾商,自耕农亦能跟着喝口汤,好歹也是钱呢】

竖起耳朵听了半晌的刘邦察觉到不对,什么叫做政治环境不允许?

惩罚贪污者有错吗?

没错!既然没错为何还要被官员点评?

结合天幕所说的大汉弊端,刘邦神色焦灼起来:‘文帝’到底是他几代子孙?

天幕你好歹还是朕后世子孙,就不能讲个文帝名字?

诸侯不满中央,汉文帝都不能挥兵讨伐,到底是什么问题压制得他弹动不得?

太子叹道:“后人很看重民呢,句句不离底层百姓,在他们看来重视民者,才为明君。”

向来与太子对着干的朱高煦,立马接口反驳:“后人还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汉武帝为‘太阳呢’,他们俩可不叫明君。”

见他振振有词,唾沫乱飞的样子,太子朱高炽摇摇头,懒得跟他多话。

坐在上首的朱棣,没管两个儿子的嘴张,忆起天幕曾言‘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