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李晓安盯着电脑上的弹幕一愣:古代怎么学计量学?

古代都不重视数学怎么学?)

【古时学不了啊!计量学至今发展不过三百多年,西方将数学法放于经济学中后,才衍生出计量学。

古代天天捧儒经,对数学不重视,怎么会发展出计量学?

在独尊儒术前,秦汉在政治上堪称看重术学最高的朝代,汉丞相萧何、张苍等哪个不精于术道?

他们了解计数之道,所以各郡守瞒不过他们眼睛,是以汉家才能在休养生息的同时,能存钱打匈奴。

而到了汉宣帝时,各群守找善做假账的人糊弄君上,到后期各代皇帝困于各家典籍,对数学更加敬而远之,以致古时历代从没有成熟的货币制度】

位于臣位中的齐人淳于越听见‘独尊儒术’,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独尊呐,历代先师多年夙愿终得实现

呀!

独尊儒术!他儒家治国之理才是至圣之言!

是谁独尊儒术?

汉朝吗?

可他满心激动迎上始皇淡淡的一眼(),

?,

透得心底都冒着丝丝凉气。

干紧垂下头避视上首犀利之言。

而他周围,各法家出身的臣子,皆目含怒火瞪视于他!

儒家,等着

李斯则盯着‘张苍’二字陷入沉默,续而似乎联想到什么脸色渐渐苍白起来。

被天幕突然点名的汉宣帝一愣,随即笑得杀气四溢,看来各郡守敷衍他,敷衍得连后世人知晓,可见他身为天子,做得还不够好啊!

一个‘好’字的尾音,仿若从喉间撕裂而出,如同死神的信号。

而刘邦则是惊喜上身,他汉家诸事草创,正发愁上计之策行规,冷不汀地听到自己日后政令,抄,赶紧抄,抄自己作业可真爽。

听到张苍姓名,他顿时明白为来自己的‘计相’,是何人。

嗯,张苍他知,今年跟他平燕王臧茶叛乱,被封北平侯,是个能人!

想到张苍所长被自己挖掘,刘邦就暗自得意,这可是秦始皇都未发现的大大人才,嘿嘿!

想到提问,季晓安想了想,还是稍稍作了补充:【计量学在现代是应用于各行各业,而放在古时则对应国家层面,当权者不支持,计量学无法发展。

像明朝廷后期几乎丧失了铸币权,扭曲的货币体制,让明抵挡不了国外白银冲击,造成金融瘫痪,民惧之下,钱藏于民,朝廷国库却空空如此,以至于偌大的国度被穷死】

明穷死已出现第二遍,各代皇帝脸色严峻起来,细细思索着天幕的话,钱藏于民?管仲曾言:‘无压民时,则百姓富’,《尚书》也曾有惠民、裕民之言,为何到明却被穷死?

想到后世国度竟被穷死,汉刘彻非常不解?

没钱就收税啊,百姓不能动,为何不能动商人?

商人重利轻义,为百姓不耻,国家抄商户如宰牛羊,百姓只会叫好!

竟然会被穷死?

不过,想到再次听见‘汉宣帝’之名,刘彻扣着下巴沉思:我汉家皇帝,谥号不是朕之前皇帝,那...是朕儿孙?

看来儿孙干的不错,得了个美名,不知道他会得什么谥号?

而朱元璋则心下且惊且怒地目视天幕,又是穷死?

上次朝贡穷死,这次货币穷死,他大明到底有多少穷死法?难道他发行宝钞不对?

大明宝钞刚发行不过一年,实因朝廷供给铜钱困难,民间私铸铜钱泛滥,才以宝钞状吿天下‘天下军民无分,臣民一体使用’。

他还规定百姓必须把金银冲兑为宝钞,如此一来宝钞就能迅速通行全国,岂不妙哉?

朱元璋不明白,朝廷若缺钱时,再印宝钞就是,他朱家明明守着个聚宝盆,后世子孙怎么就穷死呢?

()太多的为什么竟掩盖心底的愤怒,把全大明的疑问都转为弹幕问向天幕。

可惜天幕无视了他的不解,话题重归正题:

【伴随着度量衡的是统一货币,货币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生活必须外,有了剩余物品,在人们交换中而产生的交易价值品,所以货币产自民间,归于政府。

秦收回货币铸造权,统一货币,由朝廷专铸,让货币利于稳定,调控天下流动物品,使天下经济归于秦币体系下,能巩固秦廷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