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页

“然而,在海盐上,却一直是采用煎盐法。”

听到这里,姜握其实是有点走神的。因为想到盐,在她作为现代人的第一印象里,便是晒盐而并非煮盐。

而她第一次亲眼见到煎煮海盐,正是做巡按使的那几年。

对此时的人来说,觉得很正常的事,当时姜握看到还是有一定冲击的——海岸线上,都是架设的的烧锅煎盐的设备,甚至可以称得上壮观。

而她也是那时,才从系统中知道,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甚至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年间,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1]

需知,华夏民族在‘建造’与‘节约成本’这件事上,一向是有天赋的。

在制备盐上,西汉时期的井盐就能凿井达到“深六十余丈”(140米),甚至,已经开始用滑轮汲取卤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了。

到了西晋,《博物志》都明确记载过“临邛火井”,即用天然气来煮盐。

引天然气煮盐这种法子,都早早想到并且用上了,华夏百姓自然不会想不到‘晒盐’这种就明晃晃挂在天上的主意——

那么为什么海盐的制备,还一直用煎盐这种耗费大量柴火、人力的法子?

还是那句话,就像姜握之前不把系统内各种技术买下来的原因一致,是因为不想吗?只是做不到而已。

晒盐是需要技术支持的。

而如今,‘格致’或者说科学知识带来了技术的突破。

余常佳道:“辛相请看,这蒸发池制卤,除了浓缩盐水,也可把一些溶解度比盐更低的杂质离子先结晶出来……再有,粗盐可以拿饱和的盐水来洗,对了,辛相可知饱和的意思?”

辛相没有‘学好数理化’,因此辛相听名词听得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