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页

于是她连忙转了话题,指着车夫一趟趟搬运的东西玩笑道:“小藜,你这就是富贵还乡啊。”

邻居中便有笑着赞同的:“可不是嘛。”

刘融还在旁热心道:“杨嫂子,官学发的粮米,一向是多的,你们母女俩吃不了可以去米行兑掉。官中的米,米行一向收的价就高,可别放成陈米倒不好了。”

杨母连连点头,望着装粮米的麻制袋外面,有特殊官学的印纹——这是户部统一安排发放的标识。

在南市待久了,她自然是见过装官米的口袋。但她真没想到,有一天能吃上女儿挣来的官米。

许多邻居听闻,当即就道:“杨嫂子,别卖给米行了,直接卖给我们呗。我们出一样的价,还省了你运到米行了。”

虽说米行的米也不差,但总觉得沾着官学气的米更好。

车夫动作很快,最后才拎出两只已经扎过翅膀的活鸡来。

“好肥的两只鸡啊。”

这下,连刘融都怔了:抄报铺作为女校报名点之一,她常日要应答来咨询‘上阳宫女校’的百姓,因此把上阳宫学校的各类补贴背的滚瓜烂熟。

但据她所知,女校补贴也好,奖学金也好,可不发鸡啊!

“这两只鸡不是学校发的。”杨小藜对刘融笑道:“这是农学院周王发的。”

周王主动出钱,愿意给三校所有学院被评为‘优秀学生’的学子,都发两只上好的肥鸡,也算是给他们农学院再做做‘广告’。

广告这个词也是有了报纸后才出现的:比如城建署,就曾高价请国子监的太学博士王勃,写了一篇文采精妙的《玻璃镜赋》。

而周王这次不搞文字广告,直接搞实体广告。

来替周王发鸡的宦官还不忘传达周王的意思:希望女校的小娘子们,将来从女校毕业后,可以多报农学院。

司农寺吴正卿甚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