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页

姜沃这回离开长安前,给自己的几项规划任务里,就有一条——将来如何更妥善安排人数众多的胥吏体系。

其实在来到大唐之前,姜沃也分不太清‘官’‘吏’的区别,毕竟这两个词经常连起来用。

但回来的越久,尤其是在吏部待的越久,姜沃越体会到这两个字的云泥之别。

她临走前调阅了吏部的数据,也跟狄仁杰认真谈了一回。毕竟狄仁杰曾经扎扎实实去甘肃之地待了四年,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至今岁,吏部在册的入品文武官(包括一品到九品的散官),共一万五千三百一十五员。

但大唐各道各州的胥吏,仅吏部所有统计的,就有二十五六万![1]

狄仁杰虽没待过吏部,但对这个数据也并不意外:“姜侯,是这样的。且越是偏远的州县,官越少,吏越多。”

没办法,需要人干活啊!

卷如狄仁杰,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儿都干了。就比如,他不可能亲自来看守这驿站。

兵部的官员坐在京城中决定,每多少里设一个驿站,而哪些险要之地又需要加设驿站,这很重要。

但真正日日夜夜在看管着这驿站的胥吏,亦很重要!

狄仁杰就感慨道:“官员定策于庙堂之深,胥吏执于江湖之远。”

真正维系着一个王朝运转的,正是这些胥吏。

姜沃能想到此时长安城内,宰相重臣们正在制定赈灾之策,但最后执行下去的依旧是胥吏。

然胥吏的地位却比官员低许多,无朝廷固定俸禄,而是由当地州县官员从地方财政拨给,晋升途经也少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