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页

但此时太师不在了,太子才觉得,有的人真的像镇山石一样,只需要存在着,就让人安心。

此时英国公一去,朝上再无人有这般资历坐镇东宫,为太子太师。

太子在悲痛中,也难免有些心绪彷徨,愈加不安。

故而此时太子听郝处俊此言,不由随口道:“慎之思之?有何可思?父皇数年前将姜相调于尚书省,不就是因先英国公年迈,为了令姜相来日接任尚书左仆射的吗?”

虽说……李弘微微叹气:姜相做左仆射,必然比不上太师的。

太师凡事谨慎,多持中不言。可姜相,是明明白白偏向母后。东宫所出政令,凡与皇后相违,都不用怀疑,姜相一定按皇后的旨意去办。

“诏令未下,此事便未定下。故而臣特来向殿下建言。”

太子李弘见他如此正色,就也端坐了细听。

虽说郝处俊入东宫才没几年,但李弘还是很敬重这位太子右庶子的。

此人知书能礼,兼有学识。且安于清贫,从不阿谀奉承皇族与权贵。太子李弘曾听过郝处俊从前为官一桩出名事迹——贞观末年郝处俊考中进士,那时吏部还没有什么报名考官,而是分配制,郝处俊被分配到滕王府去做长史官了。

当时吏部王老尚书正是看重郝处俊性子比较直,不畏皇族敢于直谏,希望他能劝谏管束一下喜欢敛财,多胡为的滕王李元婴。

然而他忽略了郝处俊另一种书生傲气。

郝处俊看不上滕王人品,直接‘弃官归耕’,表示这活没法干,回家乡耕地去了。

正因此事,郝处俊在士族中名声很好,是所谓的‘搢绅义之’,觉得这种不留恋官职权位,敢于冒犯得罪皇亲国戚的,才是风骨啊。

于是后来郝处俊又被不少世家朝臣举荐回来了,没有白衣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