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 章

千山青黛 蓬莱客 3581 字 7个月前

一时,裴萧元屏了呼吸。

出阁门后,兰泰稍稍落后她半身,自然地伴行于侧。

二人慢慢走在风雨廊下,一面朝外去,一边继续方才谈话,声缕缕传入裴萧元耳。起初,话题也与即将到来的那一场献俘礼有关。

随了战事结束,献俘礼近来成为了朝堂内外议论最多的一件事,不止宫内,市井街坊的人在振奋骄傲之余,也将这场即将到来的献俘礼看作是一年前停宕的万寿礼的延续。传言里那一副已重现在崇天殿的天人京洛图在一年之后,又重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这一副最早出自叶钟离之手的壁画,从它现世的那一日起,便注定成为了圣朝繁华和昌隆的象征。一场变乱,玉碎珠裂,万千风流,毁于战火。它终于得以重现原貌,欲再向世人揭其面纱,又遭逢宫变和边战。终于,等到了今日,云开雾散,它又一次等到了展露真颜的机会。如绝世美人,命运多舛,怎不叫人为之感叹。

唯一的遗憾,佳人只合藏于帝王宫,有幸能一睹芳颜者,终不过是王公贵戚、百僚官臣,而这世上更多的万千普通之人,只能隔着高耸宫墙,遥望那一幅与他们无缘的传奇的名画。

献俘礼日,圣人将在崇天殿赐宴百官和藩王外使,嘉奖有功之臣。天下名士也将有机会入宫,得以参与盛事,共同见证荣耀。

兰泰说,坊间有一目不识丁而家产雄厚者,痴爱叶画,虽然如今这画已非叶钟离所作,但依旧挡不住他渴盼之念,为能亲眼目睹,竟不惜广撒银钱,贿赂了大量的长安文人,为他吹嘘播名。短短不过一个月,竟真叫他如愿混入名士之列,大名被写在了受邀的名单之上。是在最后一关,被礼部的一个官员发现,将其除名,并投入长安县牢,以儆效尤。

“如今人人都在笑话那人,白丁一个,冒充风雅,竟妄想至此地步。”

“公主你说,此事是否荒唐,可笑至极?”兰泰将这笑话讲给公主听,笑道。

她听了,也是莞尔一笑,又道:“举动确实粗鄙,但初心也不算大罪。叫长安县令训诫一番,放了便是,无须过多刑罚。”

兰泰忙应是,又由衷道:“公主宅心仁善,是那人莫大福分。”

她再次一笑。

“叶公当年曾说,画分两种,一是自娱,以托志趣,非知交不能展示。其余者,皆为看画之人而作。他的画也是一样。天下人愿意看,能够看到,方是他画作的价值所在,更是他作画的初心。画品分上下,而观者,不分高低贵贱。如山在前,有人叹其雄峻,而有人得窥仰止之道。焉能论断,山更喜后者?或前者之乐,一定不如后者?若是画成便被独藏,纵然金屋玉匣,也是大煞风景,为他所不喜。”

她回忆着阿公从前有一回在路上和她的闲谈,唇角不觉微微上翘,一双晶莹美目,转向慢慢停步在了廊中,正凝神细听的兰泰。

“当年叶公耗费极大心血作出的得意画作,却是为了铺陈宫室所用,恐怕有悖他心愿。长安之繁

华,圣朝之荣伟,皆系于民。而天下万民,却无缘得见此画。即便后来它不曾毁于战火,应也是他莫大之遗憾。”()

“”

囍想看蓬莱客写的《千山青黛》第145章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她自己说着,也是笑了,摇了摇头。

兰泰静静凝望着她,慢慢道:“公主肯体察民心,愿与民同乐,只要有这心,便已是天下人之幸。臣代他们,向公主致谢。”

他言毕,恭然行礼。

她叫他起身,又笑道:“这些时日你也辛苦,今日事毕,你早些出宫休息吧。我不送了。”

她说完,继续迈步前行,行至风雨廊的尽头。那里杨在恩领了人正在等待,以伴她回往寝宫。

兰泰望着她的背影,忽然,仿佛想起什么,又追上几步,唤道:“公主留步!”

她停步,转过面。

原来兰泰是为明日镇国钟楼开光一事而开的口。

镇国钟楼矗立在有着长安第一西门之称的开远门旁,为本朝开国定都建宫时,应一据说能够通晓天机卜数的相术天师的建议而造,高九层,周长百丈,高过城墙,底层名为天穹宝殿,从命名也能知晓,是照宫殿制式而建。在第九层的顶上,悬有一口千钧巨钟,声响,可动全城,当时,极尽宏伟壮观之能,人在其下,更是渺若蚁埃。

从开远门入长安的所有人,尚未抵达,人在城外,举目第一眼能望见的城内建筑,便是此楼。

而其名为镇国,则是呼应宫内的永安殿,取镇国永安、护国佑民之意。开国至今,虽经历数次地震,皆不曾毁损。每当夜晚降临,楼内亮灯,辉煌灿烂,光抵四门,更因连通永安渠,积水为池,栽种杨柳,又毗邻西市,附近筑起诸多寺庙道观,无不雕梁画栋、壁画铺陈,每逢春夏,美不胜收,渐渐地,镇国楼便成为了长安民众踏春秋游的一个胜景之地。

然而,与永安殿一样,这座高楼,连同它所代表的繁华和荣耀,一并也毁于景升末年的那一场变乱。

圣人复朝之时,这座百年华楼被叛军一把火烧得只剩半座残体,焦黑一片,那口巨钟,据说也被叛军拉去熔铸成了兵器。多年来,圣人再无修缮之念,周围渐渐便也跟着荒败下来。

就在去年,边战正酣之际,民众为国祈福心切,盼望重修此楼,纷纷自发捐助,长安县令携民意上书,朝廷予以回应,拨款资助。事由长安县令主管,但兰泰亦参与其中。

“此楼主体已成,新钟亦已悬顶。明日黄道吉日,请高僧开光举办法事,此事公主应已知悉,早前臣曾上奏。”

兰泰上去,继续说道:“就在前几日,县令寻臣,盼公主到时也能拨冗驾临,共赏乐事。这两日事忙,臣竟忘了转话!”

他说完,见她没有立刻答应,又解释一番。

原来此楼虽已修缮完毕,油漆彩绘亦皆完工,但内中天

()穹殿内的壁画,却还是没有动工。

照从前的样式,是在楼殿里绘上自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以来的历代贤王,以教化百姓,但没想到诸多不顺。先是画梯不稳,主画周鹤没几日便意外梯上摔下,跌伤了一臂,无法继续,只得另换一位宫廷画师。那画师到来没两日,楼内又走水一回。虽及时发现予以扑灭,但上下受惊不小。

长安县令疑寻常之人镇不住此楼王气,又亟待在大军凯旋献俘礼日之前完工,好叫每一个从开远门下走过的人,都能看到再次矗立的这座镇国之楼,故匆忙择日做法。

又,他虽也请了高僧,还是盼望公主明日也能驾临,以安人心。

她听完这个理由,仿佛哑然失笑,但沉吟片刻过后,还是点头答应:“也好,恰好明日不忙,我去便是。”

虽已极力压抑,兰泰目底仍流露出隐隐的欢喜之色,他作揖:“臣明日护送公主同去。”

她微笑点头,随即不再停留,下廊,在随从陪伴下,渐渐远去,一摆木兰碧色裙裾渐渐远离视线,彻底消失不见。

次日,为免过于惊动民众,公主出皇宫后,走北夹城,从一道距开远门最近的夹城门出来。

兰泰领着一队护卫,早早等候在那里。公主随即乘车来到镇国楼。车驾抵达,等候在外的长安县令和一众随员迎她入内,法师也领弟子拜见。她还礼,随即入座,那是一张设于天穹殿二楼画廊中的坐榻,廊前一道栏杆,此外别无遮挡,只在公主坐榻前方张起一道半透的紫色纱帐,以此敬隔公主与廊下之人。法师登上位于楼前广场中央的露天讲坛,向着楼中紫纱帷后的公主和周围聚拢而来的信众,开始宣讲法事。

虽然她这趟出行,仪仗已极是低调,但在抵达后,消失还是不胫而走。

镇国楼能得以重建,与百姓请愿不无关系,因而今日,原本自发来此参与开光法会的民众便达上千,镇国楼外的广场里,聚满了前来聆受法会的民众。公主驾临,到场民众惊喜万分,下跪拜迎。随后消息迅速传开,莫说附近街坊里的寻常百姓,便连西市里的不少商人闻讯也纷纷闭门,争相奔来参与法事。

公主幼时流落民间,回朝后助圣人理政,垂听民意,体察民情,民众对她无不爱戴。又都传言,公主容貌倾城,此前有幸见过的,想再近距离看一眼,没见过的,更想一睹真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