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最先开口的,就是监考徐絮的那位彭夫子。

问的不是什么格外偏的问题, 只是问了徐絮当时写的文章, 毕竟别的可以作假,但当时学子们写的文章,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问题对徐絮来说也格外简单, 没有犹豫太久, 她便给了答案。

彭夫子作为阅卷老师,一边听她说话一边点头, 等到她要说完的时候, 眼中就多了几分欣赏。

就在这时, 站在旁边的童生却并不死心, 立即拱手告状:‘夫子, 当时我们与他说论语,他明明身受宰予影响……’

此次考试事关重要,学子们都希望能得到机会,这些童生自然也是如此。

输给同为童生的学子, 或是输给十里八村有名的学子并不丢脸,可要是输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稚童,这真的让人难受。

更何况,他们还跟徐絮有所纷争。

几个童生一五一十将当时的情况下说出,他们的记忆不错,又有彼此的记忆作为补充,到最后,基本将当时的对话都说了出来。

说到最后,他们着重说明了徐絮受到宰予的影响颇深,所以如果她在写‘孝’的时候能通关,说明她不诚心。

言下之意,是希望彭夫子再考虑考虑是不是要让徐絮进入私塾。

彭夫子听着,也将目光落在徐絮身上,见她神色淡定,忍不住询问:‘你不怕?’

徐絮听着,神情不变,开始她的狡辩,不是,论理,开口就是《论语》中的至理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她心里当然是不怕的,要是因为她用宰予怼赢了这几位童生,得到面前这位彭夫子的不喜,那这位夫子,她也不喜欢。

虽然在《论语》中,让宰予出名的是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以及那段服丧三年的对话,听着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话,但也不能改变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甚至在后世还有追封,可见宰予的地位。

面前这位彭夫子虽然以‘孝’为重,却也不会去全盘否认与他意见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