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竺年能力、民望、权势都不缺。

尉迟兰更是已经摄政一年。

这两人都不是根基不稳的人,不需要太上皇坐镇。反倒得放开,才能方便他们施展拳脚。

“不知道我们回来的时候,大梁会是什么样子。”

等吃过饭,竺瀚就拿这话去和儿子说笑:“你娘还担心认不出家来了。”

已经换了常服的竺年倒是认真琢磨了一下:“争取让娘认不出来。”技术发展很快,有些东西一旦出现,那就能够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动力。

他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大致知道某些弯路,可以尽量避免加速前进。

在这种前提下,要是爹娘出去久一点,还真有可能回来的时候京城,乃至于整个大梁都变样。

竺瀚没想到儿子会这么回答,怔了怔:“事情是做不完的。你和芳儿虽然是两个人,也不能太着急,留一点给阿钧做。”

这时候一家人还围着圆桌坐着。

竺婉不在,宋浮在,听着觉得这话有点别扭,就将视线投向自己丈母娘。

罗英就隔空拍了拍:“固山以后得多费心。”

“啊。”宋浮以为是和现在差不多,就没什么城府地说道,“阿钧当然是愿意帮大哥分忧的。”

他可不管别人怎么说,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相信各个途径统计出来的数据。

他亲爹作为西王,一天都没到过自己的封地,只顾着在京城玩乐,根本怎么管理封地都谈不上。

他妻子无论是作为西王,还是东王,乃至于管理偌大的姜地,都做得非常好。

这可不是他自己瞎说的,是他作为一名大夫的亲眼所见,是当地百姓真正日常生活的改善。

至于管理那么大一个地方有多不容易,不用看竺婉,也不用去看竺年和尉迟兰,只去吏部看看每年的考评就知道了。

学子们每年考官已经是精挑细选,不说万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不少都是自幼表现极佳,大部分家中世代为官,学识人脉乃至于品行操守都不错。但真正到了官场上,能够在三年内做出成绩,哪怕是让地方有点改善的,其实很少。

多少人三年、六年做不出成绩,只能平调,或者申请调离一线岗位。

看别人在某个位置上做得简单,尤其是如今的大梁,大势向上,似乎只要配合好朝廷,怎么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但实际情况却只有自己动手去做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