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页

好在人家那地方气候温暖,对棉花并不怎么看重。人也不多,别说买了,野地里仔细找找就能找到不少。

安昌前年引种了一些,正经开了农院和纺织技术学院。

去年的表现不错,今年直接就是丰收。

当然,这个丰收也只是相较于种植面积来说的,总体产量想要满足整个大梁百姓保暖和穿衣的需求还差得远。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是肯定要做的,但怎么扩大,往哪里扩大还是个问题。

棉花种植要大肥大水,又喜爱光照。缺水的地方不能种,但要是门前屋后种上一小块地,倒也不是真就一点不行。普通农户这么种着,收成少些,每年攒一身小棉袄也行。

反正现在总体而言,除了类似沃州、卫州这种传统的农耕地之外,整个大梁其实是不缺土地的。

另外棉花加工也是个问题。

竺年这一年除了研究显微镜之外,就一直在和匠人、研究员们,整加工棉花的机器。

现有的纺织相关的机器都被搜集起来,堆了一整栋屋子。

上都大学的学生早先有不明白的,问竺年:“这事情不是给农院就行吗?咱们学的是治理地方,还用管这些?”

然后上都大学的很多学生,就赶上了一回农忙假。

他问的正好是时候,赶上秋收。

今年风调雨顺,但凡农田,放眼望去都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沉甸甸的穗子,还没收割就知道肯定是个丰收年。

这不,正缺人力嘛。

学生们体会到了假期不一定是用来休息的,也可以是用来劳作的。

但是在这些他们不熟悉的活中,他们看到了累得腰都快断了的农民笑出的满口白牙,多少领悟到了些东西。

治理地方,不就是图个衣食无忧,国泰民安?

现在秋收已经结束,大学里的研究工作还没有停。

机器要好用,要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维护维修简便,最好体积不能太大,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修改。

竺年错过了秋狩,一直到回京城,也没有彻底定稿,只能给实验室放了假,自己带着图纸和一个小模型回京,到了就直接和宋星关起门来研究,搞得竺瀚很是生气。

“他是你爹,还是我是你爹?回家了不先来看我?”

竺年一脸无辜:“我当然是先去看您啊。这不是我去给您请安的时候,您去后妃那儿了嘛。”

他一个成年的儿子,去自己奶奶亲娘的宫室也就算了,没事去他爹的“小家庭”做什么?多尴尬。

现在竺年不尴尬,尴尬转移到了竺瀚这一侧。

作者有话要说:先生的后手

先生(/w?。。):没有后手,我有什么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