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

这种精准度,显然埋伏的是一支精兵。

竺年他们又进行了一番攻击,尉迟兰一箭把一个领队钉死在树上之后,姜国小队再无战意,直接转身逃命。慌乱之中,又被带走十几人。

事先得到提示埋伏起来的骑兵们,纷纷出来检查了一遍尸体,搜出一些类似信物和信件的东西,放在一起,跟着尉迟兰飞快离开。

刚才交锋的动静已经吸引到了阳海军的注意,他们不能久留。

而他们已经得到了必要的情报,没有必要再留下。

这一次返程,他们直接就是一人三骑,尽可能快速地回去。

尉迟兰和竺年都想到一个糟糕的可能性:“姜国能把握住这个时机,显然对阳州这边的情况,乃至林州新城的情况都知道得非常清楚。”

“他们连阳州都那么清楚,怎么可能不知道其它地方的情况?”

竺年的脸色很难看:“我做了一件错事。”

阳海骑、镇北军、北境尉迟,三支镇守姜国关隘的强军,或多或少都因为他的关系,面临来自姜国的压力,甚至是灭顶之灾。

阳海骑现在的状况,显然姜国是准备一举拿下阳州。

阳州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一块摆在面前的大肥肉。

对于姜国来说,阳州只要能拿得下,就能守得住。

阳州的地形太过易守难攻。若不是这次的机会,他们显然拿乌龟壳一样的涉阳关有什么办法。

有一点是竺年判断错误——姜国并不是刻意放缓进攻节奏,而是哪怕精锐全都不在的涉阳关也异常难打,导致他们的进度拖后。那些小部落也没那么容易操控,虽然摄于姜国的威胁,但是小动作不断,毕竟没有人会甘于送死。而且小部落的军队实力实在太弱,又特别会出工不出力,想要对阳海军造成有效的打击,必须他们姜国的军队自己来。

竺年和尉迟兰看到的是姜国的军队以逸待劳,实际上姜国军队并没有那么“逸”,攻打涉阳关,他们的损失也不小。

竺年也不知道,他和尉迟兰“因缘际会”伏击的小队来头不小,逃回去的人带回去了错误信息,导致姜国部队进而做出错误判断,让疲于奔命的阳海骑得以稍事喘息。

而缓过一口气的阳海军,在杨酌的率领之下,和姜国拼命,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之前竺年觉得杨三郎和杨十郎两个儿子不值钱,但是这次死的是杨酌的嫡长子,分量明显不同。

眼前的杨酌明显已经和姜国不死不休。

至于京城的宋淮,他现在没有时间也没能力过去救援,只能请他自求多福。

尉迟兰听着竺年自责的话,反驳:“错的不是你,是大月的皇帝昏庸无能。”

皇帝昏庸,和各方势力离心离德,这才是导致眼下局面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