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活字印刷

箕子能莫名其妙发明出黄纸,同为王叔的梅伯自然也能整出配套的印刷术。

当然,这朝歌梅伯是待不下去了,他得陪箕子去孤竹国以南开发朝鲜。

不过,虽然能接受,但也得问明白缘由,子受决定追根究底:“老人家,不知王叔梅伯,又是怎样发明了印刷术呢?”

老妇人觉得眼前的富贵公子问了这么多,肯定会不好意思,而后为了表达歉意,定会买些无心菜,今天就可以提前回家,去赌马了。

那位养活朝歌无数穷人的慈善道人又来散财撒币了,要不是这批无心菜再放下去容易坏,她根本会在今天叫卖。

老妇人依然耐着性子道:“据说是宫里加了商税,不少贵族商人拿不出现钱,便省了铸钱的工序,直接上缴青铜,又因为纣王此前熔了不少青铜器铸钱,王叔便想着重铸些新的青铜礼器,某天在铭刻礼器上的铭文时,有了灵感,便发明了印刷术。”

子受顿时了然,在青铜礼器上印刻铭文的方法,和活字差不多,可以说,大商这个重视青铜礼器的朝代,是孕育印刷术的最好年代。

如果正儿八经的历史上商朝出现了纸,多半也会出现配套的印刷术,这和谁背刺自己无关,纯粹是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子受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其实他知道,如果按照老妇的说法,自己当初没有熔青铜器铸钱,梅伯的灵光不会这么容易一闪,印刷术的发明多半得拖上几年。

不过抛开这点,子受觉得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其实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与文化的活跃,文化异彩纷呈,使得士人阶层壮大,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流传和保存,让知识文化向底层社会大面积普及。

但问题真的不大,并不是先进就是好的。

采用活字印刷术,需排版工匠识字,这个要求有点高,反倒是麻烦的雕版印刷,可以直接将字块当图案来看。

另外,油性墨没有出现之前,印刷质量堪忧。

更关键的是,现在字体不统一。

这是子受最放心的地方,自从黄纸出现后,大臣们的奏疏更加龙飞凤舞,每个人的字都有每个人的风格,书写风格不一样就算了,同一个字,连笔画都不一样。

看奏疏必须连蒙带猜,才能大致弄明白意思,当昏君本就不用多管朝政,所以从此之后,若非必要子受根本不看奏疏,何况其他人。

这么一来,活字印刷的字块,应该以怎样的字体为准?

到时候字体大小不均、笔画粗细不一、排字行距歪斜不整齐都是小事,同一个字写得和他人认知不一样,根本认不出啊!

清末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著录历代书籍七千七百四十八种,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其中活字印刷只有二百二十部,仅仅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

那时候的活字印刷使用得都不广泛,何况现在!

之前报纸只在朝歌一地,少部分大臣、贵族之中流传还好,问题不明显,可现在想用印刷术来普及,却是想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