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始作俑者

晨曦之下,北门已开。

当车驾出了北门时,还有许多百姓闻讯而来,朝着墓葬的方向步行,朝歌群众和朝阳群众只有一字之差,都爱凑热闹。

墓坑早已挖好,将士的尸身也已埋入主墓之中。

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同样华丽的墓,那是此前为跑死的传令兵所修。

子受今天所要做的,是祭亡魂,和祭天地祭神明不一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值得祭祀。

大臣们也都这么觉得,可问题在于,纣王三天前禁止了人殉。

不人殉,祭祀规格就掉下来了,谈什么告慰将士的亡灵呢?

还是说三日前的只是些场面话,或者钻个空子,下令从今日之后再正式执行禁止人殉。

可如此一来,法令的效用会减弱不少。

子受站在慰灵碑前,碑上写满了名字。

其实根本没必要,因为这些士兵里有名字的都是少数,更多是类似现代铁蛋、驴二傻、王二麻、李大拐一样,在商朝时十分莫名其妙的名字。

毕竟百姓之家,认识的字也就那么多。

大多数人也觉得为此特意铸慰灵碑不划算,就算刻上了名字,能认识的也是少数。

可子受还是这么做了,与大众意愿相违,这是昏君应该做的。

而且他觉得,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值得。

至少留个念想,留个存在过,牺牲过,战斗过的证明。

子受和这个时代大部分诸侯贵族不同,他更重视人命,哪怕是大头兵,哪怕是奴隶,哪怕是普通百姓。

子受念着祭文。

下首的文武,则个个低垂着头。

唏嘘着,感慨着,猜测纣王到底会不会遵守禁止人殉的法令,也不知道今日如何收尾。

“父皇为什么不用土方俘虏给将士们殉葬?这样才能报仇雪恨!”

良久,殷洪憋出一句话,小声向身边的殷郊抱怨道。

蛮夷嘛,殉了也就殉了。

殷郊摇头,示意殷洪不要说话。

他也有些弄不懂,但大家都说父皇是一位仁君圣王,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继续看下去就能明白了。

祭辞念完,近卫们抬着大量车驾来了。

车驾以红绸遮盖,上面装了很多东西。

文武百官心里同时升起了一个念头,难道这是土方人?

纣王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决定以人殉祭祀阵亡的将士,但又不好违反新定下的法令,就以红绸遮盖

自欺欺人吗?

“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