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页

如今的中土佛门诸宗,越是传承悠久,受中土道门影响就越重,乃至宗内所传承的武功,名虽佛法禅功,实则道门玄功。

对于石之轩这等深研过佛法的道门教主级的人物来说,这些经过移花接木的功夫,并没有太大借鉴意义,反而是原汁原味儿的天竺武学,更能让他真正体悟佛门正宗武学的精髓。

然而两三百年,来中土传法的天竺高僧,唯有三人可称为窥得了天竺武学的正宗妙谛,即鸠摩罗什、达摩、真谛。

此三位圣僧之中,达摩乃禅宗武学之源,石之轩已两世承袭其遗泽,收益良多,自不必多做赘言。

而真谛大师,石之轩怀疑很可能就是那位传徐子陵【九字真言手印】的真言大师,如今正在广东、福建一带传法译经,还未周游中外所有名寺古刹及创出【九字真言手印】。

至于近两百年前的这位鸠摩罗什圣僧,年少精进,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

此天竺圣僧在中土传法译经十七年,总计翻译经书上百部、四五百卷,乃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其中,石之轩所熟悉的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的佛法精义均是由此天竺圣僧所译的经书为基础,发展演化而成。

可惜的是,此圣僧在中土只传佛法,译经书,而从不传武功。

就连身为嫡传的三论宗,也只能从此圣僧亲书的经书注解及边边角角之处,收集些许残羹剩饭,否则嘉祥大师也不消借助和氏璧练功了。

可这大石寺的五百罗汉,却是唯一例外,只因要绘画五百个姿势各异且暗涵不同佛法韵味的塑像,一般的僧人殚精竭虑也弄不出来,唯有鸠摩罗什这等武学通达天人而精通肢体动作艺术的瑜伽圣僧才有可能完成。

也正因如此,五百罗汉的肢体动作也反过来容纳了鸠摩罗什的至高瑜伽造诣。

此间道理,与花间派视武道为一种与人直接有关的最高艺术的理念如出一辙。

似鸠摩罗什这等大智慧的圣者,佛法、武学与平日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早已融为一体,无论是翻译经书,还是绘画雕塑,都即蕴涵佛法,也蕴含武功。

后人从他翻译的无数经书中找出武学道理或许难之又难,可从他屈指可数的绘画、雕塑中悟出武学精髓却是颇有可能。

依据石之轩这些年深入接触的佛门辛密来看,这大石寺五百罗汉姿势中所蕴含的武学真谛,很可能已是中土最为原汁原味儿且博大精深的天竺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