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页

格里安奇对朱允炆的意见,就一直都不提倡低粮税制度下的商业化,因为这会使得粮价降低且物价上升,使最底层的农民生活质量下降,虽然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的填饱肚子,乍一看,简直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完美的朝代,但只满足填饱肚子这一项要求的话,不叫生活,只能配的上生存。

大明想要进步,就必须要从经济内卷化中走出来,普及城市化,即使不可能消灭边际效益和糊口经济陷阱,起码也不能让这两者继续扩大。

“咱们要为全天下七千万百姓勾勒出美好未来的蓝图,这是咱们的责任,而地方各省的主官就要负责落实,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的加以改正调整,但绝不能背离这个初心。

只有基于这一点上的施政才是真正的良政,而错开了这一点,谈什么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不能使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就是地方省府不称职、内阁朝廷不称职,朕这个皇帝不称职。”

朱允炆神情端肃,沉声道:“所以朕希望诸卿,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随着各省布政使陆续抵京后,能够一同坐在一起商量和交流,如何才能提高地方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饿得面黄肌瘦,冷的衣不蔽体,还歌颂朕万岁,朕会脸红的。”

这下大家便都听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

一五是不管不顾的实现几大目标,比如人口、税赋和基建,这是在砸基础,而二五就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至于提出哪方面的问题、难关,那就基于一个理念。

如何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大明是为了赶走蒙元统治者、是为了让所有被四等人制度迫害的穷苦百姓重活过来所建立的,那么百姓就是大明立国之基,一切以百姓为首要考虑才是大明国朝上下施政的中心点。

搞明白了中心点,下一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勾勒蓝图,解决困难,最终,实现祂!

第395章 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二)

时间在缓缓流逝,当第一片洁白却冰冷的雪花落下的时候,自大明建国迄今四十有一年,第一次云集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军政主官。

除了远在西北前线的楚王朱桢、副帅朱高煦,镇守西南的主帅陈春生、副帅朱允熞之外,连闽浙水师的主将永城候薛恪都回转了南京,包括一直在地方公干的徐辉祖、李景隆。

各省左布政使、都指挥使悉数到齐,南京城内,一时官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