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页

几个人才离开不久,就有一名宦官跑进来,送上一份来自西南的八百里加急急信。

马大军那封劝阻的信总算是送进了南京皇宫。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朱允炆将信付之一炬,冷笑起来:“好一个忠臣孝子,朕还真不舍得杀了他呢。”

西南军事是大明眼下的重中之重,朱允炆推行五年计划,能不能成功,西南那边也是重要的一环。

毕竟南天竺可有着数之不尽的免费劳奴啊。

原始资本的积累是充满血腥的,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想要快速的强大,大规模的基建必不可少,而在古代,大规模的基建又往往需要无数的血肉来填充。

除了基于这一项考虑之外,南天竺的军事价值同样巨大。

走南天竺往西北方向打,可以直捣黄龙的威胁撒马尔罕,牵制帖木儿汗国所有的注意力,保障大明漠庭三都护府的稳定起步和民族政策落实。

国家大事为重,这马大军,朱允炆一时半会还真不舍得弄死他。

“允熞也在讲武堂呆了一年多吧,让他收拾收拾去一趟,好好在西南前线学点军务。”

交代完,朱允炆再一次埋首于案牍之中。

他本身压根就不相信内阁能制定出什么有压力的工作计划,所以他得亲自出马,来给这些一二品的顶戴大员加加担子。

“中枢的管理越严,则地方的管理也就会越严。”

看着自己亲手书成的《大明内阁问责条例》,朱允炆开心的抚掌大笑,跟双喜不住的炫耀。

“中枢这些部堂署衙管理我大明各地,地方要是不进步,则他们永远也完不成计划指标,为了达标他们就必须全力以赴的监督地方布政使司衙门,然后地方布政使司衙门同样要把压力下沉到府县一级,层层施压下去,则我大明的发展可就要快上许多了。”

政策是从上及下落实的,但是工作却是从下往上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