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页

省的他们过度挤占平民百姓家孩子的名额。

三十多个府,就是三十多所童学和少学。计划满员招生两万余人,这个庞大的数量,豪强地主阶级是消化不完的。

架子搭好,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内容。

朱允炆本想借着这次兴办教育的机会放开男女大防,让女童也可以入学,但却遭到了内阁四人口径一致的反对。

什么‘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话压根就不是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

女性可以入学,那将来是不是也有等同的资格考官?

本来就坑位有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官场仕途,在把几千年专属男人的权利让出去,那可不行。

内阁不会同意、朝堂不会同意,因为天下的士子都不会同意。

这不是急的事,别弄得地方乌烟瘴气。

虽然只要朱允炆愿意,他能强行推行下去,但全是弊端毫无好处的事,他自然不会做,内阁反对,他也就闭嘴不说。

码过这件事,朱允炆又想起标点符号的事,这个想法就得到内阁的一致称赞了。

古代诏书、文书等没有标点符号,同样一句话,如果断句没有断好,那读出来可就是两个天壤之别的意思了,容易闹出大乌龙来。

所以古人们有的时候在写奏本的时候,会在应该停文的地方加重笔墨,怕的就是皇帝看不懂,悟错了意思。

推行标点符号进行分段,恰当其时。

前置的办学事务商议完,那剩下的便只有教材和择师了。

择师最是容易,翰林院可是有着几百名整天闲着没事干的游荡学子呢。

除去翰林学政这个中枢的干部梯队不动,其余的翰林学子根据各自的长项担纲不同教材的教师,虽然还有些名额不足,地方上予以补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