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页

铅活字辅以凸版印刷机,效率远超泥活字,而且印刷出来的字体饱满,笔划清晰,相比起泥活字也更加的耐用。

“建文五年四月十六日,改良者赵良生。”

登记册上有明确的时间和匠户的名字,而这个日子,当时朱允炆还在草原上巡游呢。

难得见皇帝停目,魏均便在一旁小声道:“这铅活字的成分中融入了一些其他的金属,硬度极高,非常耐用,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印刷工作。”

“有过实验的记录吗?”

“有。”

魏均应声道:“自从投入使用来,边试用边改良,三个月一共印刷出来五十本《诗经》。”

一台印刷机,三个月印出五十本诗经,这效率已经相当让人吃惊了。

印刷技术的进步,属于信息革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知识的传授会变得廉价。

“既然已经经过了实际验证,那就即可进行全面推广,工部各省的官办衙门,用这铅活字替换下泥活字,等全面替换结束跟朕说一声,朕来告诉你们印哪些书。”

中华书籍库浩如烟海,全都印一遍自然不现实,主要眼下也没有这些精力,朱允炆本身也懒得去印那些眼下对国家作用不大的书。

印书,是对传统的士族门阀最大的冲击。

古代一群不怀好意的所谓名士规劝君王:不可使民开智。

巧舌如簧的欺骗君王,说一旦百姓聪明了,就会动摇统治,质疑权威,其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固化阶级权利而已。

他们的孩子可以一落生就读书识字,而百姓的孩子一落生只能种地当兵。

那么治理国家,君王只能从他们这些门阀阶级中挑选人才来充任官员,代代如此,毫无选择。

后世常说寒门难出贵子,殊不知在古代,寒门是绝对出不了贵子,寒门只能出造反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