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页

“谨遵陛下圣谕。”

魏均忙在小本本上记下,然后躬身领命。

“这东西的造价高不高?”

质量上还算过关,接下来要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造价。

筑堤修坝不是赚钱的活计,这年代防汛工作都是朝廷一力承担,这些原材料的花销自然是朝廷自费,不仅如此,修堤的匠户工钱也要朝廷来出,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一项工程,一旦成本过高,虽然朝廷一样要咬牙撑下来,但是修筑的速度和效率难免会慢上许多。

“因为用的原材料随处可见,遍地都是,所以价格上并不高。”

这个问题被江西工匠,水泥的发明者沈亮忙小心翼翼的回起话来:“一丈长、一尺宽、五尺高的一块,造价大概在一百文钱左右。”

明初一丈时的度量大概是31米,核算下来的话,这么一块水泥板的体积就大概是一点五立方米左右。

一百文钱,乍一听真不贵,细算一下,朱允炆还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仅江西一地,不算长江这个庞然大物,单单贯穿江西南北达一千五百里地的赣江,就这种规格的水泥板就需要将近五十万块!

五千万文,五万两白银。

但是赣江的堤坝五尺高、一尺厚哪里够用,上高一层,加厚一层,这样一来的成本就要乘四倍。

二十万两修一条堤坝,赣江的分流,江西境内其他诸如鄱阳湖、信江等水系都要修,这么一算下来,光这些加一起都大概要到五十万两了。

长江要花多少?

整个大明只修一个江西段吗?

自上游端的四川开始修,一路修到南直隶,浩浩荡荡上万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