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页

这两方是朱允炆登基伊始的时候拉拢追求的,他骗宗亲,厚赏武勋,但现在的朱允炆还需要在乎他们吗?

“天下民心、军心、士林之心都在朕一人的身上,他们三方生与死、忠与逆,荣与辱皆朕一言而决,其何以评太祖高皇帝乎!”

想想太祖朱洪武,他赐死了自己的儿子朱梓,囚了鲁王朱檀,贬黜流放过周王朱橚,禁足过秦王朱樉。这是宗族方面。

开国元勋方面更不要说了,解缙修太祖实录,多次为这事找过朱允炆,意思就是隐晦些,删减些,当年史官随扈时记下的太祖起居随笔可以适当烧掉些,焚毁些,都被朱允炆给拒绝了。

杀人就一定是错的吗?

是非功过后人评述不假,但太祖何许人,他在乎吗?

所以没必要篡史,就照常记下便是。

而朝堂方面,四大案哪一起案件是合法的反腐?

太祖皇帝把所有的势力都得罪了一遍,咋没见有人把太祖推进河里,没人造太祖皇帝的反呢?

朱桢劝朱允炆要慎重处置,企图以此来包庇宗亲兄弟,以法来说事,既无犯法,何必深究重处?

这些话,他当年怎么不去找太祖皇帝说。

“何以兴无名之狱,皆因公道二字简在朕心,朕说什么是对,什么才叫对!”

朱允炆又迈开腿走了起来。

“老百姓永远都不是这些权贵的对手,老百姓又没有文化,论钻法律空子的本事,哪里比的上权贵们精明,朕若是一味的迷信法治,跟一味的迷信儒家才能治国有什么区别?儒家为什么要提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什么也在大力的推崇依法治国?

因为他们亲手编纂的法律,他们知道漏洞在哪里!他们拿法律当幌子,目的是为了给君王的脖子套上枷锁,好让他们可以安心的攫取财富和利益。

早晚有一天,权贵们通过钻空子欺压了百姓壮大了自己,这些人的力量纠缠着、互相帮衬着可以跟君王分庭抗礼的时候,他们就该修改法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