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这真不是朱允炆的歧视偏见,而是无数的历史已经充分的证明了他说的话不是空泛之言。

处理贵州、两广的事,太祖是一眼看穿了本质,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用强军辅以迁移举措,而自太祖之后,哪一任皇帝都不想大动兵戈,便一直是以怀柔处置,厚赏土官钱粮换其恭顺。

以至于有明一朝,土官的叛乱自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亡。

他们扰乱了大明,明亡之后,那些土官以为同时少民,他们可以等来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的新的统治者?

结果他们迎来的是残酷的屠刀和‘一劳永逸’政策。

也不知道他们毁灭的时候有没有怀念大明?

真正的国家概念的诞生,是当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侵略时,才会让大家诞生这种概念。

就好比抗日时期,日本人的眼里只有中国人,而不会划分民族来区别对待,所以大家几十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对抗外侵。

一个群体受到外部伤害,如果伤害是特定针对这个群体的某一个个体,那么这个群体会自动四散而逃,是为大难临头各自飞。

如果这个伤害是全面性且不具备单独针对的行为,那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就会自动抱成团来进行对抗。

这种情况下,就是民族概念向国家概念的转变。

而随着国家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族概念就会随着时间长河逐渐淡化,最终被淹没。

以史为鉴,既然现在的大明想要催生国家概念还需要时间,那他朱允炆就不会给大明留下任何的不稳定,所以他也要学太祖的行径来处理,当然,他现在的家底子比太祖年那两次要厚实的多,他自己也比太祖大方的多。

“可以跟那些土民都说说,台湾是个好地方,沿海的话除了耕种还能渔猎。”

说到这朱允炆又想了起来:“当年撤故澎湖巡检司的时候,台湾的许多土民不都被太祖迁往了福建吗?这一次整好也顺便问一下,有没有愿意回去的,这一次都打包过去。”

多整点老百姓过去,最好弄够个一二十万,这样也好够台湾那批学子来管理,不然一座荒岛带着两三万连语言都不通的土著,他们去那里就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