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页

而听朱允炆这意思,这一份求是报的规模只怕不会小,那有这个必要吗?

报上说什么?说中枢政策还是明颁皇帝的诏书,整一个类似两宋时期的大诏合集?

让底层的商贾百姓都看看皇帝的文采?

“规模的话,仿照邸报。”

大明全国都有驿站,负责的任务就是跑腿送信,平日里接一些民间的私活盈利,只不过越偏僻的地方越是麻烦些罢了。

“只不过迥于邸报,某些地方朕要做微调。”

朱允炆挥手,双喜拿了几份空白的题本放到四阁的面前,令四人为之一愣。

看到四人不解,朱允炆笑了起来,解释道:“朕听过一句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明很多事不能光靠脑子记,还是用笔写下来,不至于忘掉。”

后世领导开会,与会的干部哪一个不是一个笔记本一杆笔埋头记,这不仅是写给领导看表明自己的认真态度,这也是实打实的一件值得学习借鉴的行为。

皇帝开会,有时候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的想法,大臣全靠脑子记,能记住多少?

转过头来,皇帝也忘了大臣也忘了,那还治个屁的国。

朱允炆有小本本治国的习惯,那是因为这种习惯确实是一种好习惯,现在,他必须也要让内阁学会养成这个习惯。

“朕来说,你们来记。”

说着话,朱允炆看了一眼杨溥,这个负责御前拟诏的状元公马上明白过来,马上找出一份空白题本,自己也开始屏气凝神准备记录。

“求是报的发送以时间为准,每十日一期,初一、初十和二十各发一期。

而求是报的范围,将不会包括辽东、关西七卫、朵甘都司、云南等地,其余诸省一律在省城、各府城设置报局,印刷出来的报刊所有人都可以看,选一处大的宅子,或者干脆建一个大院,唤‘阅报室’,只要识字的人,交一笔银钱,暂定三十文吧,都可以进入阅报室观看当期或任意一期的报刊,不设观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