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飞机之类的东西不是直线性发展的,而是在某一阶段爆发式发展的。

1915年的飞机与1930年的飞机,其差别类似于2005年的板砖手机与2020年的智能机一般,虽然千差万别,但说到底只差了15年左右。

最保守的估计,大明靠着弯道超车,这一距离很可能会在10年被抹平。

因为最简单的道理,即便朱富贵不大包大揽,让大明航空人受些磨炼,但终归,大明的航空工业是不可能走大的弯路的。

而且航空工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材料学,对于大明来说反而是最好解决的。

只要朱富贵不要因噎废食,不要舍不得向几乎没有什么效益的大明本土材料行业和科研院所砸钱,那么在军事上多用一些后世的钢材、铝合金,甚至是少量特种陶瓷,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事实上,朱富贵也正是一直这么做的。

虽然说,大明钢铁部门每生产一吨钢铁,从经济账上来说,都是在给朱富贵亏钱,但直至德武十五年年末,大明的钢铁年常量也已经从战前的600万吨(约004唐),飙升至目前的3600万吨(024唐)了。

如果目光短浅,只想着靠两界倒爷称霸全球的话,完全可以砍掉全国的钢铁部门,让所有的炼钢工人全部转型当矿工。

因为大明向后世出口铁矿石,再买入成品钢,远远比自己费时费力炼钢来的划算,品质也更好。

但朱富贵可不是傻瓜。

郁金香诅咒、荷兰病、南美之殇……

一桩桩资源国身上血淋淋的教训证明了,不搞强自己的工业,资源来带的财富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罢了。

所以在朱富贵的布局下,大明实际上是有两条迥然不同,且并不互相影响的发展路径的。

一条是脚踏实地的自主化之路,一条则是天马行空的跳科技之路。

后者的代表就是当年海军的杀手锏——无人飞机。

不过随着大明机群获得绝对制空权,那种无法利用卫星导航远距离操控的无人机就渐渐退出主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