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大明近海的日常。

除了海岸线的景色,铁路线另外一边山峦的景色也不错。

由于极端的地广人稀,大明的乡野真的有了一些田园牧歌的味道了。

至少不需要一勺粪水一勺粪水地去精耕细作了。

米畜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板结,这一模式固然不对。

但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向是绝对没有错的。

除了南部防渗透的人工长城地带,其实大明的自耕农极少。

因为机械化耕种,独家独户的自耕农是很难与大明的农垦师团进行成本和品控的竞争的。

根据德武六年的数据,大明超过76的本土农产品来自于各个农垦师团。

自耕农主要生产一些小众的瓜果蔬菜,改善附近都市居民的口味。

实际上,在城市和工厂中处处都是机会的时候,农村是很难留住人的。

南方山地的客家人如果没有补贴,说实话也很难坚持下去。

其实就算是现在,他们抓偷渡者换赏金的兴趣也已经超过种地了。

好在大明在美洲地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乡村,也就无所谓乡村凋敝的伤感了。

沿着海岸线间断式排布,被滨海铁路串联起来,如同一串珠链的城市群,才是大明力量的来源。

至少在核武时代到来以前,这种人口在大城市的集中富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弊端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