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东北、西北两大战场稳中向好的发展方向,大明新弄来一南一北两个飞地却显得气氛有些诡异。

首先是天津明利坚租界。

当然,所谓租界不过是民间戏谑的说法,全中华都是大明的国土,何来租界一说。

不过客观上,这就是一个租界。

在大明划定的区域内,实行新版的《大明律》,不承认伪清法律。

如有必要,明租界的官员和士兵还会跨境执法,维护大明的商业利益。

当然,天津明租界的主要作用还是吸纳移民。

以前无论是苏北安徽,还是福建广东,想要移民明利坚,基本只能从上海原美租界的口子走。

形成了事实上的“一口通商”的局面。

当时大明的运输能力有限,北美本部的吸纳转化能力也有限。

“一口通商”是有利于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

但是“一口通商”也造成了许多问题。

比如说,在大明的人口结构中,虽然招募了不少苏北和山东的灾民,但总得来说,具有明显的南多北少的特点。

这与朱富贵“再起炉灶”的想法并不吻合。

在天津直接开埠,可以大大缓解这样的问题。

而且通辽贸易公司的出现,也很快填补了类似淮军的生态位,成为了大明的次级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