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运动甚至都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副产品。

“人皆带剑、户尽佩刀。”

“屠男丁,掠妇女财物,烧毁屋村,称之为‘铲村’。”

“土客交相掳杀,各至数十万人。”

凡此种种不忍卒读。

说到底,还是太卷了。

在中华民族乃至于诸夏文明失去了向外拓展的空间和能力之后,无论是客人的武德充沛,还是土人的众志成城,最终都只能化为这场究极汉人内卷里的一声叹息。

朱富贵倒是无意于在这场汉人内斗中选边站队,不过相比于有田有产的土人,肯定是客人更容易招募一些。

实际上,太平军老兵就多是客家人。

如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陈承榕、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都是客家人。

这就导致了大明这边从淮军手里买来的太平军俘虏中,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客家人。

在很早的时候,朱富贵就注意在大明内部严防此类以籍贯拉山头的现象发生。

什么客人土人,客话土话,反正不讲大明正音的,统统都去劳动改造!

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就连日本人都在弯着舌头说大明话,争做大明的纯臣孝子,所谓土客之别就根本只是个笑话了。

不过大明招来的几十万客人,十几万土人,对于缓解土客矛盾还是杯水车薪。

如今眼看移民需求越来越大,朱富贵自然希望能在继续吸收华北灾民的同时,吸收一部分土客难民。

其比例大约是40与30左右,另外3成则是川、湘、江南等地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