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页

那不比小小的琉球王有排面,衬头?

不但但是尚贤,尚氏一族中只要表现出对大明高度认可,对皇军充满尊重,一心一意建设新良臣,不会愚蠢到想要“复辟”的年轻人,魏公公都不会将他们视为异类存在,断绝他们在仕途以及任何方面的进步。

如租借法案中虽将琉球原有军、政、税体系的琉球官吏全部罢免,但只要他们经过考试,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使用汉字,并充分了解魏公公思想,公公同样愿意让他们在新成立的良臣县有一席之地,从而能够施展才华。

这一条不仅仅是为了安抚琉球旧统治阶级,更是为了推动汉文化圈对琉球的完全覆盖,以使琉球能够成为真正的大明领土。

从来,军事的征服只是基础,文化的征服才是高层。

如果良臣县的治理能够如公公所愿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公公是真的会让良臣县的官吏们如同大明科举的材士一般步步高升,到台湾、到特区、乃至到京师为官。

小小的良臣,大大的皇明。

世界很大,只要是帝国的臣民,皇军的朋友,魏公公就愿意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翅高飞。

谁是巨人?

舍公公,其谁?

租借方案于其说是对琉球王国的不平等条约,不如说是魏公公思想在琉球的一次实践。

“对外治理新思维”便是魏公公思想中闪放最耀眼光芒的那一颗璀璨之星。

台湾那边新设立的台北、台中、台南三卫便正在落实推行魏公公的对外治理新思维。

当地正在积极推进建村设乡工作就是这个新思维的体现,村长、乡长人选不但从迁移过去的汉人中选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熟番中任免,部分地区还有“生番”基层骨干。

选出的基层干部由台湾亲军都指挥使司衙门统一管理,并按期发放薪水和补贴,这使得皇军在台湾的统治日渐巩固,除了台南少数地区固执躲在大山中顽抗皇军的生番,大多数台湾百姓对皇军的到来和皇明的统治是持赞成和拥护态度的。

魏公公深知单靠征服者的暴力和残忍,很难让被征服地的原地民心甘情愿交纳赋税,也很难长久的征服他们。

所以,必须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来统治原住民,在官员任用上要使派遣官吏和本地官吏达到对半,用“发薪水”的办法让这些本地人为帝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