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1页

杨嗣昌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部署“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能够清晰的认知明朝所处的两线压力,主张对清议和,以求攘外必先安内。

无论是实际部署中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其主张的对清议和,都是切中实弊,切实有效,能够真正解决崇祯朝大问题的。

最后,其更是死于前线,这就是忠臣,明明白白无误的大忠臣!

魏公公眼里,忠臣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忠臣只知事到临头一死谢君王;中等的忠臣事到临头知道修修补补;上等的忠臣便是竭力要力挽狂澜的。

马士英属中等忠臣,杨嗣昌就是上等的忠臣。

从能力上讲,马士英也就是个市高官的才干;杨嗣昌嘛,说他是参谋总长加国防部长都是贬低了他,总理加军副加三军总司令才恰当。

毛士龙能把这两人拉来西山,说实在的,魏公公真是的打心眼里高兴。

他知道毛士龙接触过杨嗣昌,但他不知道马士英竟也会“浮出水面”。

这个弘光朝的首辅应当是在明年和阮大铖一起参加会试,从而结下了深厚友谊,最后双双落了个大奸臣的名声。

不过也好,马士英愿意来西山,说明他认可魏公公所提倡的维新精神,这便省得公公再暗示阮大铖明年拉拢他了。

“魏公,有关殖产兴业,维新强国,学生还有诸多不明,内中也觉有很多不妥,却不知魏公能否为学生释惑?”马士英虽只是举人功名,但胆子显然比较大。

“不叫释惑,叫共同探讨嘛。”

魏公公示意众人坐下,笑呵呵的便和大家伙一起就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和可行性展开了讨论。

讨论很是激烈,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如加强国有工矿和清丁的问题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争执。

起初,众人还担心他们的争执会让魏公公不快,但发现魏公公非但没有不满,反而还从怀中摸出小本本一一记录大家的发言,时不时的还点头赞赏,鼓励大家就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实际情况对殖产兴业的可性行提出意见和补充,这便让屋内的气氛放的更开了。

在程正己和杨嗣昌就废除各地关卡这一问题探讨时,阮大铖突然将手中一直捏着的厚厚一叠纸稿悄悄递给了魏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