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页

所以拜访了几家粮商后,他又陆续去了其它商会。这些大小商人出于各种目的,都答应了帮助购买一些粮食供皇军应急。

宝乐很是高兴,脑袋一热索性把事办的更大些,于是借他干爹的名义给各家派贴,直接搞摊派。

摊派也是常理,官府治世的常备手段,无甚稀奇的。

大部分商家都捏着鼻子认了这摊派,但扬州商会却不肯认这账。

扬州商会表示,魏公公欠他们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如果赵宝乐一定要他们提供帮助的话,他们也愿意帮忙,前提却是魏公公把欠款给他们结了。

这笔欠款是确实存在的,总数目高达二十三万两。

当初魏公公向扬州西关各大盐商“举债”时,曾答应一年一结,便是还不了本金也给利息。可是两年多过去了,盐商们不但本金没见着,利息也没见一个铜板。

倒不是魏公公不还他们钱,实在是眼下手头紧抽不出来,但他老人家最是讲诚信,时刻信字当头,深知人无信不立,因而哪怕盐商们不敢来找他要账,他老人家还是特意叫海事衙门把那些到期借条整理一下,旧条变新条。

总之,就那句话,只要有欠条在,这账你们难道还怕咱家赖了不成?

当然,魏公公还是很希望这些盐商能够响应海事大业,债转股的。但是人呐,越有钱越贼,公公等了两年多,这些个盐商们却是没一个主动投资的,这可把公公气的不行。要不是顾着脸面和形象,公公早就让皇军上门和他们讲一讲国际贸易理念了。

说起来,盐商们还是鼠目寸光了,但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也能理解。毕竟,钱借出去了却回不来,光有条子有什么用?发点牢骚是正常的,但除此之外他们也做不了什么。

要说真的,这帮人又哪个愿意到这吴淞口来开铺做买卖?

天地良心,盐商的买卖用得着出海?

离海越远的地方才越有钱赚!

只是形势比人强,魏太监的爪牙实在是凶狠,盐商们不敢不从,便各家在特区弄了个铺面,生意嘛,真是惨淡的很。也就是勉强维持着,算是给魏太监一个面子,另外也存了想法,这魏太监的买卖兴隆起来有了钱,说不定真能还他们钱。

这种情况下,赵宝乐却跑上门要人家摊派,人家肯定不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