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页

公公笑吟吟的点了点头,“对了,郭、史二位先生帮助你什么了?”

“二位先生帮助属下设计了可以细选药子的器具,另外还帮属下列定了药子的详细配方,比之南镇的配方要好一些。”

李炎昭所说的南镇不是北京的那个南镇抚司,而是南都的锦衣卫衙门。

当年成祖迁都,于南都留下了和北京朝廷一样的配属,锦衣卫也是其中之一。不过随着时间演变,南都的锦衣卫渐渐沦落,现下倒和兵杖局的军器监一样,成了专门负责东南卫所火器生产、维护的机构。

准确一点说的话,就是南京的锦衣卫就是大明东南兵马的军工生产中心,拥有自太祖时期就传承的各式匠户近万人。

当年戚继光抗倭所使用的大量火器、虎蹲炮等就是由南镇研制的,大明皇家海军所配备的大小火炮,也有近半是从南镇采购。

如此机构,自有火药配方,这配方也不是什么保密的东西,李炎昭就是不会,这地方也有人会。

当初公公在兵杖局当冤大头时,那些公公们可是把上百名火器匠人也打包出售给他了。

这批人中除了一小部分以自己的专长在特区建设中出力外,其余的都安置在此地。

他们也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核心技术人才。

若没有这上百名火器匠人,魏公公也不敢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他的任何理念,都是建立在人材储备的基础之上的。

也许,在兵杖局陆太监他们眼中,这些世袭匠户没有任何价值,但在公公眼里,这些人是无价之宝。

为此,他一直是厚养这些匠户的,军中任何赏赐,这些匠户也都有份。受此待遇的还有那些太仆寺马厂的马户们。

郭居静和史泰隆他们将西洋诸国的火药配方拿来和南镇的配方比对,最终结果是西洋的药方比明朝的要好一些。

这一点,是经李炎昭实际验证过的,并佩服不已。